2006——2007 学 年 教 学 反 思
地理组 刘雪峰
一年来的教学,感触颇多,有得有失。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吸取经验教训,才能使自己下一阶段的工作更进一步,不断地实现师生共同成长和自我突破。以下是针对自己一年来的地理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反思一:让教材贴近生活。著名教育家陶行先生曾提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而地理教学更离不开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使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轻松愉快,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获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提供内在动力,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教材提供了许多与学生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注重学生经验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例如,在学习《第三节 地图》后,指导学生运用地图上的三要素绘制《十九中平面图》,同学们兴致昂然。如学习《多变的天气》,根据天气预报安排生产与生活等。请学生结合生活中的见闻与实例,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掌握新的地理知识等。课堂气氛活跃,生动有趣。
反思二:通过活动,激发兴趣。 活动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渠道,也是地理新课程的一大特色。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探究,使听、看、说、思、做有机结合,让学生学会探究和体验,实现多渠道获取信息的最大化,提高学习能力。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活动。如七年级上册有30多个活动,活动内容丰富,有小制作、模拟演示、读图分析、动脑思考、填表、计算、绘图、谈感想看法等。但具体操作时,不能是拿来主义。要首先分析这些活动的特点,每一项活动内容都培养了学生哪些相应的能力,设计组织得是否合理,实施时会有哪些困难,应给学生怎样的帮助才能恰倒好处。例如,在学过经纬线和经纬度知识后,为了活学活用,在实际运作中着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习惯,能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或在生活中求证、检验理论知识,让学生用乒乓球制作小教具——地球仪。我首先自制一个地球仪,将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可能产生的新问题一一记录,择要点给学生讲解制作过程和方法,甚至包括所需时间,让大家做到心中有数,能够合理安排。课堂上同学们都跃跃欲试,课下学生分头行动,买乒乓球、找铁丝、胶布等材料。同学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作品极富创新性和想象力,仅底座支架的选材就有橡皮泥、瓶盖、泡沫塑料、小塑料瓶、铁丝架、陶土坯等,有的还用铅笔勾画七大洲轮廓作背景,有的同学用蓝色丝线将经纬线一条一条绷在小地球仪上,有的精益求精,又做了第二个上交。部分作品在分校大厅展出。它们虽然拙朴,但不失灵动可爱,吸引了师生和众多家长的目光。学以致用,通过以上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和合作交往能力,又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反思三:培养地图能力,学会自主学习。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获取新的并理解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而且有利于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地理教材中附有大量的插图,如七年级上册就有100多幅,而且种类很多,有示意图、素描图、景观图、统计图、曲线图、柱状图、饼状图等,并且都是彩色图。面对这些种类繁多的地图,作为教师,我首先想到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应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例如,在学习《第三章 天气和气候》知识前,我根据课本上的活动设计,要求同学们课下绘制了某地月平均气温曲线图和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课堂上,我先画板图示范,又分步骤讲解细节要求;作业收缴后,再评讲反馈。通过努力,其后在学习各种气候类型的判读中发现,学生在这个难点的突破中卓有成效,与往届学生相比有较大进步。真可谓实践出真知啊!
以上所谈都是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可为今后教学借鉴,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更多,比如分校小班教学,有易管理的优势,应如何设计适宜的活动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地理课时紧,练习少,难点突破困难大;应怎样在今后的教学中做到精讲精练,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怎样恰如其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大课堂容量?怎样使学生掌握地理学习的方法,让地理为学生的生活服务,使之成为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怎样以教材为本,切实做好学生地图能力的培养工作等等,这些才是下一步要投入更多精力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