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地理教学工作反思
地理组 王丽娟
这么快就到了学期末,2006—2007学年就快要结束了,不知不觉我已经参加工作一年了。一年,也该是一段不短的时光了,初登讲台时的紧张、不自信,已经由逐步地沉稳、自信所代替,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处理也更加的深入、灵活……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也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所以,会考之后我静下心来,回顾这一年我所承担的高一年级的地理教学工作,有收获也有失落,有成功也有不足。
收获之一:只有精心备课,才能从容授课。
这一学年是我初登讲台的第一年,因为深知自己对教材研究不透,我不敢对自己有丝毫的放松。我总是想:我的学生都是第一次学习这部分知识,而且对于他们来说这也是唯一的一次,如果讲不好是不可能再来一次的。所以,每一节课我都是经过精心准备之后才上的,站在讲台上时心里觉得很塌实,处理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时也比较从容。我想很大程度上这份塌实和从容都是来自之前的充分准备与积累。
收获之二:教学联系生活实际,教学难点的突破和处理,才更易于被学生接受、理解。
地理教师都知道高一地理开篇就讲高中三年最难的部分----自然地理,这部分有很多教学难点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尤其是地球运动部分,抽象深奥、逻辑性强,但却是高考、会考考察的重点。如果刚开始就没有吸引住学生,那么学生就会丧失对地理的学习兴趣,甚至像初中一样忽视、放弃地理。于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努力把抽象的、难懂的知识转化成直观的、形象的知识,而且经常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觉得所学的知识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例如,我利用自制的动画将地球的运动状况模拟展现出来,形象直观,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在讲解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时,让学生结合一年中四季里白天和黑夜的不同总结出规律;联系生活实际,介绍不同地理环境下人们的服饰特征、饮食结构、民居样式等。这样使学生获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收获之三: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才能吸引学生。
我在实践中发现:老师讲课重知识,学生听课重趣味。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机和巨大动力,是影响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所以,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将所讲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点相结合,经常将诗词、成语、小故事引入课堂与某个知识点相结合,编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比如:在讲“大气热力环流”时引入诸葛亮火烧司马懿的故事;用民谣“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说明我国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之一是昼夜温差大;讲锋面系统涉及到梅雨时引入: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和宋代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些努力使学生有兴趣听课,思想比较集中,掌握得牢固。
应该说,通过这一年的工作,的确让我成长了很多,有了一些收获,这是让我觉得欣慰的地方,可同时仍然存在一些做得不足的地方,反思如下。
反思一:只重视课堂授课,而忽视课前提问和课后检查。
我能够做到精心备课、认真授课,因为我很重视课堂教学过程。而我通常缺少课前复习提问,没有起到督促学生复习的作用;课下作业检查不勤,往常都是讲完一个单元了才检查学生做练习的情况。我决定以后增加课前复习提问和课下检查的频率,以节检查代替周检查。
反思二:授课时间掌握不好,提问学生回答问题稍不流畅,就容易导致拖堂。我认为这是因为我对学生的水平认识不够,没有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挑选程度适当的学生来回答。因此今后我必须多和学生接触,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备课时备学情,并尽量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适当补充生动事例,在不太占用时间的前提下调动学生的兴趣。
反思三:没有做到让各个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满意。我很希望在我的课堂上能够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让中等生“吃得好”,让关注生“吃得了”。可事实上,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很难做到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满意。特别是习题课表现尤为明显,往往是有些同学已经熟练掌握,有些同学还是一脸茫然,每当这时候我都是只能顾了这边而顾不了那边,心里会有隐隐的不安。
其实还有很多问题仍鞭策着我深思。我知道一位教师的行事风格、脾气态度,都会影响到他的学生。所以我时常反问自己是否有亲和力,是否有幽默感,是否做事虎头蛇尾,是否说到做到?另外管理课堂纪律还有哪些好的措施?
我想一名教师的成长过程也就是要不断总结反思,不断丰富自我,不断提升能力,不断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通过不断的积累,我也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而那些存在的问题也在时刻激励我、鞭策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倍的努力尽早把它们解决掉,把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