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考历史三轮复习的几点建议
历史组 袁富强
从事高中教学的这些日子里,我经常思考高三各阶段如何学习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暑假期间,我就三轮复习问题有些想法,记录如下:
最后两个月的时间,怎样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这是我们最关注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研究对象有三个:一是高考考什么,二是学生复习过程中常见的误区,三是我们如何应对。掌握了这三点,我们的工作才有针对性,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满意的效果。
一、高考考什么
从考试形式、考题类型和考试内容三方面来说。自从2004年以来,考试的形式是固定的:政治、历史、地理三科一张试卷。客观题从12题到23题是历史题,全都是小专题的形式。主观题中有一道历史题,一道政、史、地三科综合题;考题的类型也是固定的: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三种。而且这两年来,单纯的一问一答形式的问答题逐渐淡出,全都采用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考试形式和考题类型两个方面都是固定的,无法确定的是考试内容。高中所学的五本书全部都在考试范围之内,知识点繁多,而且这几年的高考命题和现实联系越来越紧密,尤其让人不可捉摸。这一点往往是让很多师生困惑的一个地方。也有一些老师为了让学生考个好分数,考前劳心费神的去猜题、押题,社会上也有许多所谓的押题卷,但是猜中者寥寥无几。下面我重点就考试内容进行阐述。
我们研究考试内容最好的对象就是高考题。让我们来看2006年全国所命的三套高考卷。第一套题中客观题的13、14、15、16、17、18、19、20、21题计36分和主观题52分中的43分;第二套题中客观题的12、13、14、15、16、17、18、19、21、22题计40分和主观题52分中的42分;第三套题中客观题的12、13、14、16、17、18、19、20、21、22、23题计44分和主观题52分中的44分都属于基础题。把主、客观题加起来,平均每套卷有80分左右的内容都属于基础知识,另外有10分左右的题考查概括提炼能力,真正高难度的试题只有6—8分。这个结果也许是令人意外的,但是这几年的高考题所展现出来的就是这样一个事实。
只是需要说明一点,这里所说的基础知识,并不是直问直答式的,像2003年所考的“抗日战争的意义”这种类型的题已经找不到踪影,现在的高考题都是以能力立意,少部分题比较容易,像2006年全国第一套卷第15题:
15.1949年至1953年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A.全体会议代表是在选举基础上产生的。
B.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C.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这道题只需要稍加思考就能得到答案。
另外还有一些题,需要考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对比分析才能得出答案,比如2006年全国第一套卷第19题:
19.十月革命的胜利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A.找到了一条改造中国的新的革命道路
B.提出了只有民主与科学才能使中国富强的主张
C.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D.认识到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法宝
选项B是在十月革命之前提出的,选项C、D就要对比中俄革命的特点才能排除,乍一看很难,但是只要把课本掌握好了,就不会失分。这类题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占据多数,而很多考生恰恰就是在这类题上失分。究其主要原因,还是没有抓住课本。有些学生到了考试前夕,课本上的知识点仍然感到陌生,或者似是而非,想要拿到高分当然是不可能的。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高考考查的是能力,但这种能力不是不着边际的,只要把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掌握了,百分之八十的分数就可以抓住。既然如此,为什么很多考生连这这个分数都拿不到呢?让我们来探讨第二个问题。
二、学生复习过程中常见的误区
高三的学生都比较辛苦,为什么得不了高分,就历史学科来说,常见的误区有以下几点:
(一)知识凌乱,形不成网络。
有一部分学生高一、高二的历史知识学得不牢固,第一轮复习时又没有及时查漏补缺,始终不能把知识点连成线,铺成面,进入第二轮复习就更加疲于应付,如果不及时调整,三轮复习时将陷入题海,收效不大。
(二)懒得动手,一知半解
很多学生做题有一个习惯,做完题对一下答案就不管了,不会的题下一次见了还是不会,有些题虽然做对了,并没有理解透,稍微改变一下就不知如何应对。
(三)懒得动脑,机械被动
有一部分学生做题只做选择题,大题抄一遍答案,或者是看一遍就算了,甚至于看都不去看,这也是很多考生在高考中大题失分的重要原因。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所列举的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一些措施。
(一)让学生背诵、默写目录和每一节内容中的段落黑体字。这项工作一般是在第一轮复习时进行。让学生反复背、默,最终把知识网络印在脑海里,第二轮复习时则让学生默写专题的网络,如此下去,学生就能把课本知识纵横联系,形成体系。如果这个工作前两轮没有完成,现在做还来得及。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
(二)让学生养成翻书的习惯。很多学生反映课本看了很多遍就是记不住。不是学生不用心,是方法不对。要想牢固的记住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有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利用做题来记课本。一套题做完了,不是急于对答案,而是针对不会的和拿不准的题翻课本,由于有明确的针对性,这时就会对相关的知识点记忆深刻,要比平时一遍一遍的看书效果好。为了培养学生这个习惯,我首先解决他们思想的认识问题,我随机叫一个学生的名字,问大家他是双眼皮还是单眼皮,大多数学生不知道,我就启发他们说:你每天见到这个学生,却不知道他是双眼皮还是单眼皮,现在大家看一下从此就记住了,这就像平时看书一样,看很多遍都记不住,但是如果带着问题去看,一遍就记住了。很多学生懒,不想翻书,有的学生认为这样耽误时间,其实做十套题都掌握不住,还不如做一套题把他记牢。我在讲题的时候手上经常拿着课本,遇有学生不会的题,我就要求他们把课本翻到第几页第几段第几行,时间长了,就成了学生的学习习惯。
(三)让学生独立完成主观题。我一直坚持让学生做题时把一套题完整地做下来。平时检查作业时特别督促主观题的完成情况,课堂上在讲解主观题时,让学生自己先找思路,再填充知识,独立形成答案,然后再和参考答案核对校正。
最后两个月,很多学生会有大局已定的认识,其实这种观点不见得正确,如果这一段时间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合理的规划时间,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重点轰炸,还是有很大的提高空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