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英语教学?
英语组 底宏
众所周知,中国的英语教学类型是英语外语教学,与英语母语国家和英语作为二语的国家有很大的区别。主要区别有语言环境,教学目的,师资和教材等。著名语言学家Kachru将全世界的英语区分成三个同心圆,由里向外分别叫做the Inner Circle, the Outer Circle和the Expanding Circle。the Inner Circle指英语是母语的国家,the Outer Circle是二语国家,英语在这些国家里具备了社会功能,the Expanding Circle是把英语作为外来语来学习的国家,没有英语语言环境。我们国家就是在这个最外围的the Expanding Circle圈子里,教学类型是最难的,学生的短期目标就是为了考试。
现在有一个错误观点,认为在中国的英语教学中交际法是最好的教学法。交际法的特点是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来完成各种交际任务,是要有语言环境,需要小班教学,对教师的语言水平要求比较高。公开课上多数教师都使用交际法教学,我自己上公开课时也会侧重“输出”或表演。但在日常教学中,我认为交际法,不适用于中国的英语外语教学实际。
交际法的优点我们要吸取,比如强调语境,强调功能、话题等。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教学特点是语言和语境是分离的。把在课堂上组织一些活动,布置一些任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尽可能地用英语交流,称之为真实的场景。其实根本不可能是。现在使用的教材也好,报刊也好,甚至包括英语音像,基本上都是改造的,就是在课本中和练习中出现的语言材料也不是真实的,侧重点还是在语言形式上。教师如果不讲语言点,不讲语音、词汇、语法等项目,一味地让学生表演,让学生拿什么输出?课堂教学有一个误区,就是新知识授课结束之后,马上让学生表演,这是强人所难,增加了学生的焦虑感,违背了语言学习规律,这是需要纠正的一种倾向。为了让学生能够精确表达之前,无论是口头还是笔头,要让学生多听,多读,多模仿。学生语言学习都有一个沉默期,要沉默一段时间才能表达出来,所以在课堂上不要急于让学生语言输出。但在production阶段,因为大部分是在课外完成,可适当增加难度,达到举一反三。
我认为,我们的英语教学应该是“输入性”教学。在课堂上,教师要强调打好“双基”,培养学生的英语可持续发展能力,侧重语言的理解性输入。
既然是输入型教学,输入有哪些形式呢?英国著名学者Michael Swan提出语言输入的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flood,意指语言大量地输入,不强调规则,长时间沉浸在目标语言中,如同发大水,通常是指母语和二语语言环境下儿童学习语言。第二种形式他认为是intensive或者concentrated input。这种输入就是精选一些文章,一些样本,让学生不仅学习到语法,词汇,而且在文学和文化方面得到熏陶。第三种输入是analyzed input, 主要是针对成年人,这种输入不是培养兴趣,是以分析为主,直接分析语言,强调记忆,做大量的操练。
我们的英语教学应该以第二种为主,中国的学生是在基本掌握母语的基础上开始学习外语的,因为没有英语语言环境,无法自然习得语言。
现在社会提倡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即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为中心的说法颇有争议,我认为在英语初学阶段应该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具备了自学能力,掌握了基本的学习策略,可以以学生为中心。自学能力并不等于“自学”,什么都让学生自学,自己构建,实际上是让学生放任自流,教师的主导职责等于是放弃了,而且是对师资资源的极大浪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有学才有教,有教才有学,不可任意将师生教学的双边活动割裂开来,尤其是在英语外语教学条件下,教师的“教”显得更加重要。当然,英语教师的语言基本功和教学能力往往决定了教学的成败。 所以,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