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为什么先结冰
化学组 杨 涛
很早以前,听过这样一则信息:联合国宣布,凡是在千禧年(即2000年)零时零刻出生的婴儿,可享受全世界护照,并可免费接受教育、医疗等福利。这则“世纪婴儿”报道,流传很广,而我在第一年担任地理教学,教授“世界人口”一节时,还曾把它作为课外资料告诉给学生,当时激发了学生很高的热情。可千禧年早已过去,并没出现报道中的情况,后来才在报纸中了解到这不过是当时西方愚人节的一个愚人谎言。现在想想,当时自己成了这一谎言的传播者,而且导致了这一内容的继续蔓延。
最近又看到一则报道,也是很久以前关于生活上的一个问题:同样质量的两杯水,一杯热水,一杯冷水,放入冰箱后,哪一个先结冰。当时我了解的答案是热水先结冰,虽然我也曾困惑过,但觉得这其中必定有深奥的科学道理。这一观点,一直到看见这篇报道才改变,实际上是冷水先结冰。我开始感觉到惶恐,惶恐的不是我对一个简单的生活常识的误解,而是作为一名理科老师,在时时刻刻向学生传达着“一切科学结论都应以实验为基础”的学习态度时,而我自己却不能做到。可能我无法判断“愚人节”谎言的真伪,但是一个“冷、热水谁先结冰”的实验,我也无法做到吗?
又是一节涉及化学实验的内容,最后一个是关于物质溶于水是吸热还是放热的问题。我在把该知识点讲解清楚后,脑海中突然有印象在哪本资料上见过一个“绝大多数固体物质溶于水都是放热”的结论,然后在下课铃声响起前,我匆匆把这一结论传递给了学生,但下课后,我却无法确定我的印象是对是错。到底哪一个对,有了两个故事的前车之鉴,我决定动手试一下,我将实验室中的多种药品溶于水后进行试验,结果发现吸热的情况多于放热,将这一结论改正后再告诉学生,对我来说很容易,但转念一想,为什么不把这两个故事告诉学生,然后再由他们动手实验来获得这一结论呢!因此第二节课,我首先把这两个故事告诉了学生,我观察到很多学生没有出现往常听故事时的兴奋表情,而是陷入了深思。我接着又把“物质溶于水,是吸热的多,还是放热的多”这一问题推给学生,鼓励学生课外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物质动手验证。第三节课,绝大多数同学都将实验的结果呈现给了我,这其中有错误的,有因药品的局限性不准确的,也有未通过试验就得到的,但我觉得此时结论已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都已参与了这一过程。
一个很小的化学知识占用了两节课的时间,但我认为是值得的。因为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终于切实关注了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精神的培养,而我在其中也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