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 教师发展 和谐校园
初一分校 刘琳
孙校长在2007—2008学年上学期期末工作总结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把“素质教育、教师发展、和谐校园”作为我们新学期工作的总体指导思想,并指出推进素质教育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面对新时期教育的新形势,如何提高教师素质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就成为了我们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发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
一要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丰富知识构成。素质教育要求新时期的学生不再是单一学科知识的纵向发展,而是全面发展,所以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思维方式,从本学科的纵向思维转向本学科、多学科纵横交错的立体式思维。纵向上,熟悉本学科领域内的各方面知识,并积极主动研究本学科的新知识和新成果;横向上,了解相关学科、相关领域的新变化和发展。例如数理化、文史哲、政史地以及教育学和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之间都存在相互吸纳和兼容的特点和关系。其次要改变只重学历的思想。学历只是代表教师在一个阶段所达到的学识程度,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和更新,如果不继续学习提高自己,根本不能适应教育形势的需要。因此教师应该要注意把平时挤时间学习和充分利用寒暑假、双休日等整块时间学习结合起来,还要把博览群书和到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去学习结合起来。
二要转变教师思想,由侧重知识的传授转移到学生能力的培养上。素质教育的显著特点就是善于启发受教育者的心智,教导受教育者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按照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要求,善于结合学生的知识特点、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当今社会的特点开展教育,而不能是年年、月月都一样地“照本宣科”。孙校长指出:“素质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不意味可以否定教师主导地位。”所以教师教研要解决的问题是,丰富学生的新知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创新能力和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能力,要完成这样一个高层次、高难度的“转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协调和组织能力,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授之以“渔”,搭桥建梁,而不是“填鸭式”;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应该表现在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分析和思考创新,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因此要主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主要环节和过程,包括备课讲课、考试出题、教学测评、学习情况调查分析、教学研讨和交流等等,使他们通过转换角度,激发他们求学上进的精神动力,真正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发展。
归根到底, 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推进离不开教师的发展提高,反之素质教育的发展也会促使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正是由于二者的共同促进,才会建立一个快乐幸福的“和谐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