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追求——和谐课堂
初二 王玉会
人们常说,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才。足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的影响是非常之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甚至毫不夸张地说,学生的心情是以老师的心情为本的,这不仅需要老师有一个好心情,更需要老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快乐的环境,根据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真正把学生当作能动的主体。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心情舒畅,敢于并热衷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正因为教师被这样快乐、民主、和谐的环境感染,学生也深受其利。把这种好的心境带入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就会对知识本身产生一种兴趣,收到的效果当然就不必说了。
随着新课程的启动及逐渐深入的开展,犹如一阵春风,为我们沉闷呆滞的课堂注入了新鲜和活力,深深地触动着我们每一个老师的心。生物教学不再是过去老师讲学生听。我们希望新课程改革能通过课堂上师生之间富有情趣的教学互动过程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生物,在实践中能运用的生物”。从此,让学生都能感受到生物学习的乐趣从而快乐的学习它;让老师也能尝到课堂教学的欢乐从而身心健康。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努力把和谐作为我教学的准则,使之形成我的教学风格。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亲师”指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学生喜欢你这门课的前提。那么怎样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就教师而言,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 要理解学生
教师与学生在认识上肯定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就拿学生上课说话,他们是没听懂还是老师讲错了,在没有弄清楚原因之前不要轻易批评学生。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充分理解学生,热情地关心、爱护学生,不妨弯下腰来多倾听学生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沟通,学生才能真正把你当作他们的朋友,才能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
2、 要尊重学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犯错是正常的,这并不可怕,重要的在于我们教师应当如何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当然,适当的批评是可以的,但要注意方式方法,应明确:尊重学生是教师工作的出发点。我们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以下学生: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尊重学生同时不做伤害学生自尊心的事情。如: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对因自己的疏忽或失误造成的矛盾,教师应敢于开展自我批评,勇于承认错误,及时向学生认错。
3、 要一视同仁
一个班级中的几十名学生成绩有好有差,好学生因成绩优秀非常受宠处处优待,差学生因成绩较低遭受冷落处处碰壁,中间生则因成绩平平不闻不问可有可无。我经常告诉学生,在我的课堂上没有优劣生,每一节课只要专心听讲都是好学生,数学、语文、英语好不等于生物学的好。因此教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要贴近每一个学生,这样师生关系才能融洽。
4、 要信任学生
在教学中遇到一些不正常现象时,千万不要“一刀切”,凭个人主观办事,要细心询问当事学生,做耐心细致的调查,在找出产生问题的思想根源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提高认识,纠正错误。例如,在学生迟到问题上,有的学生确实有原因,不能一概认为学生在撒谎。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快乐、民主、平等、宽松的和谐气氛中才能最有效地接受知识。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要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让心情变得轻松
保持好心情,才有好气氛。在走进课堂之前,我都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变得轻松快乐起来,在课堂上把微笑作为面部表情的基本形态。教师的微笑会给学生一种和蔼可亲、热情开朗的印象,也往往是对学生的一种鼓舞,它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使课堂产生和谐的气氛。许多优秀教师都懂得微笑的重要意义,即使在十分疲惫或身体不适的情况下走进教室时总是面带微笑。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师的表情也随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带有感情色彩渲染的讲解使课堂生动、感人,充满吸引力。当然,教师表情的变化要自然,不要做作;要适度,不要过分夸张;更不能板着面孔,毫无生机,眉头紧锁,以一副痛苦的表情面对学生。有任何情绪也不能带到课堂,总以微笑见学生。我以严厉著称,这两年我试着改变自己,以微笑进课堂。山不能搬走,但你能翻越。
2、 让幽默走进课堂
幽默是一种智慧,它常常给人带来欢乐,并给人以启迪,教师巧妙运用格言、成语、典故、警句、比喻和联想,常常会使学生在微笑、大笑、含泪而笑中领悟到生活的真理、知识的乐趣。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犹如画龙点睛,给学生以启迪和警醒。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心情舒畅,乐于学习,变机械模仿为心领神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真正把课堂当成精神乐园。教育幽默是教师职业必备的一种能力,是教育的一种特征。通过教育幽默可以给学生带来快乐和喜悦,引导学生走向愉快和醒悟。只有丰富的知识,才能提高自己的幽默感。同事们,读书吧。
3、 让学生得到赏识
一位哲人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个“四块糖果”的故事,周宏培养双耳几乎完全失聪的小女儿周亭亭成才的故事无一不说明了这一点。每一个学生都有优点,也都有缺点。作为老师,我们要放大他们的优点,缩小他们的缺点,寻找他们的闪光点。我们必须把握好每一次机会,不吝啬赞美,不吝啬肯定,不吝啬鼓励,去赏识每一个学生,课堂上要少一句责备,多几句表扬,让学生体验成功,快乐成长。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但值得注意的是,对学生的赏识也要有分寸,绝不能过分,如果学生完成了一件很容易做的事就受到大力赞赏,会使学生不能最大限度地认识自己的全部能力。也就是说,假如我们对学生做的每一件事都说“了不起”、“好极了”、“太棒了”,那么学生就不会有前进的动力,也就失去了赏识的意义。
前面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有一堂精彩的课。这就要求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前后要有呼应。现代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因此,他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他把这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建立认知结构的过程呢?这就要求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把“教”与“学”的重点放在“学”上,在教法上着眼与“导”,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导学生主动参与,促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