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教师发展·和谐校园
——我的素质教育观
初二分校 陈光
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看,每个人至少有八种智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及自然观察着智能。而一个人不可能在这八种全部特殊发展,一般只在一个或两、三个方面得到长足发展,而其他方面则发展平平,甚至出现发展抑制。并且一个人在某一方面若得到远远超出常人的发展,那么他其他方面出现发展抑制程度越明显。鉴于此,我认为:素质教育决不能等同于让我们的学生全面长足的发展,而是让学生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智能去充分发展,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而不能让我们一厢情愿的去规定他们发展我们认为对他重要的某种智能。这一点很重要!这既是对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尊重,能够真正帮助学生得到个性的、长足的发展;又是教师道德意志的真正体现,能够从最大意义上完成教师的教育理想,即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使每个受教育者能够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目前我们的学校教育存在很多的弊端,没有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应有的发展。我认为主要有以下问题:
1、 过于追求学生的共性发展,对学生的要求整齐划一,缺乏对个性的尊重。
杜威认为:教育即过程、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生命。他的教育理念中对个人能力、兴趣和经验的尊重,对受教育者外在的自由充分的尊重,无不体现出对个性即生命价值的尊重。教育者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生命的丰富、多样和深邃性都是我们应该敬畏的,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有其个性的生命价值,不能重复、不容替代。我们现今的教育恰恰缺乏对个性的尊重。我们的学校教育就像工厂里生产产品一样,统一形状、规格、大小、轻重;学生就像车间传送带上的原材料,被统一切割、塑模、打磨、包装,凡不符规格一律淘汰。学生的个性遭压抑,思维被抑制,不能有不同的想法,只要按要求做才能免于被淘汰…。这样的教育怎么能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应有的发展呢?因此我认为“素质教育” 首先应该是“个性教育”。
2、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缺乏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关注。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长期以来一直是我们的最主要的学习目的,它无疑有其无可争辩的重要性。但在我看来,双基并不是学习中最重要的,而且对双基过度的重视不仅是不必要的,而且是有害的。我这样说主要有以下原因:
⑴单纯的知识和技能是僵死的,缺乏生命力的。知识和技能的生命力是学习者在获得它以及把它应用于实践中时赋予的,知识和技能获得时的曲折性和实践中的丰富性使学习者在建构它的同时将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提高和升华。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缺乏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关注,由于对知识的来龙去脉缺乏认识,学生只能获得一些僵死的、零碎的知识, 对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应用更无从谈起,造成 “眼高手低”,“高分低能”。
⑵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使用过程中,学习者思维激烈的碰撞,在不断的失败与成功中,情感跌宕起伏,充分体验着由智力活动带来的快乐与充实,从而形成与之相随的态度和价值观。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缺乏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关注,这一点导致的直接后果是:①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思维策略难以形成;②与之相随的情感得不到培养,正确的态度、价值观难以形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2000年就对学习的三个层次定序为:
A. 培养情感、态度、技能
B. 训练实用技术
C. 传授知识
⑶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知识的更新速度可谓日新月异。把精力放在记忆储存陈旧的知识上,不如把着力点用在获得知识的过程当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思维策略,提高学生的知识再生能力。
⑷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特别是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必将导致教师为强化知识而进行的大量机械训练和对知识的死记硬背。法国教育家马里坦曾指出:“在教育上,真理可以在两个方面背离:或者通过用机械的练习和解决困难的技能替代向往知识的力量;或者通过使学生的理智沉睡在现代的公式中,使他接受并牢记这些公式而没有理解它的含义。”由于教师以传授知识和应试为教学目标,因而教师自然把重点放在包括考试内容的练习上,并下意识的排除对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从而割裂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损害了学生逻辑思维。虽然学生学得很苦,但他们脑子里塞满的实际上是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学习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