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和谐教育
初二分校 刘雪峰
人生于世,一为生存,二求发展。就人生的意义和个体生命的价值而言,追求更深更高层次的发展显得更为重要。环顾四野,在这样一个信息瞬变、文化多元、思想价值观激烈冲突的时代,怎样做到在目标明确不迷失自我的同时能够主动发展、实现自我超越呢?我认为和谐二字是根本;与己和谐,与人和谐,与环境和谐。
世界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色彩纷呈;而人是这个矛盾体中重要的一分子,时时处于矛盾冲突之中。为着个人的幸福健康计,人必须学习——学习对矛盾的选择处理,学习对正确价值观的坚持,学习对利义的取舍。学习做人做事,学习以德立身,勤于思考,三省吾身。努力追求宁静平和的心境,积极做事,诚信淡泊做人,过简单朴素的生活,目标明确,奋斗不止,只有这样,才能与己和谐,才能不使自己迷失在人性欲望的洪流之中,少一份焦虑烦躁不安,多一份宁静祥和幸福。
然而,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无论是精力、能力还是视野。人都需要仰赖他人的扶持才能立于尘世。因此,与人和谐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养。那麽,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周围各类人员之间的关系呢?学校是由教师、学生、教育管理者、后勤服务者等所组成的群体。各类人员尽管学养性情各异,但都是学校这个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缺少哪部分人都不可。由于工作的分工,难免彼此间产生矛盾,甚至隔阂。所以,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和谐相处是良好个人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作为教师,德字当头,且身教重于言传。身正为范,真诚待人,表里如一,学会理解尊重他人。
首先,对上,应服从领导工作安排,以大局为重,以学校的发展为先,同心协力,以自己的实际本领,促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其次,要妥善处理师师之间的关系。教师履行自己的职责,往往是在一定的群体以及与其他教师的交往合作中进行的。这就向每位教师提出了一个如何与同事和谐相处的重要问题。真诚是基础,理解是关键!教师之间,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上,都应以诚相见,以真交融,相互理解,相互帮助。以宽容的心态、豁达的气度、谦逊的品格,重塑新时代的师师关系。尤其在教学科研工作中,需要所有教师加强交流,充分发挥合力的作用,集体攻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是处理好生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作为共同的受教育者,他们首先有着很多共同的利益关系。但由于学生的思想状况比较复杂,所以彼此间的矛盾时常引发。这既严重伤害学生间的感情,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有悖于和谐校园的生成。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积极引导学生发扬互助互爱的精神,共同战胜困难,圆满完成学业。作为学生自身要珍惜同学间的友情,遇事要多方面的考虑,尤其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想问题的来由。同学间一旦发生不愉快的事情,一定要先检讨自己,后宽容别人。这样,构建和谐校园的愿望就会实现。
第四,正确对待师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主要矛盾是教师对学生施加的教育和影响与学生能否接受这种教育和影响的矛盾。怎样解决这一矛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又一关键。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我们的中学生是很重感情的。以情感为基础,沟通师生间的思想,适应中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苏联教育家马里延科说:“每个学生都可能发展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但是每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不同的,这是由他们所处环境中的种种关系决定的。”具体来说,就是需要一种心理相融的新型师生关系。心理相融使得教师的思想、言行更深刻地在学生心灵上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苏联的另一位教育家加里宁也曾讲过,优秀品德的培养不能“借助漂亮的说教或空洞的鼓动性的喊叫,它们只能以同志间的交往为基础,在日常的看不见的影响下,在整个生活过程中深深地被灌输到意识中去。”这两位教育家都强调了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师生关系是我们构建和谐校园所应关注的重要内容。
最后,要大力强化爱校意识 。所谓和谐,不仅表现为人与人的和谐,也表现为人与环境的和谐。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这里表现为校园文化和精神风貌)。在构建和谐校园的问题上,具体体现为广大师生员工爱校意识的强化,爱学校的一草一木以及所有的教学设备。前者属于人工自然环境的范畴,它可以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刚性的条件措施,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爱护它,而不应随意地践踏与毁坏。后者是学校这一组织实现其组织目标所应具备的物质条件,同样需要人们珍视,倘若校园内到处出现损坏教学设备的行为现象,这怎能与和谐校园联系在一起呢?
文明的延续需要人类薪火相传,而教师,是这人类圣火的重要传承者和捍卫者。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自觉维护校园文化,做她忠实的守护神。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入手,认真做事,踏实做人,在构建和谐校园的活动中完善自我,成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