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和谐校园的认识
初二分校 王晓建
一、对“和谐”一词的认识
“和谐”是时下很时髦的一个词语,因习见习闻,对其深意未加细究。如今要创建和谐校园,我想还得先把“和谐”的本意搞清楚。
究根溯源,“和谐”二字最早一并出现在《管子·兵法》里。原文如下:“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而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这应该是和谐一词的出处。
“道”和“德”均源自老子的《道德经》。老子认为“道”既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即所谓“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同时又是天地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普遍规律,即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我们可以这样简单理解:“道”指的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德”是老子哲学体系中的基本范畴之一,是“道”的基本特征和外在表现。《道德经》下篇《德经》首章(第三十八章)中老子认为:顺应“道”即自然,就是“有德”;违背“大道”,就是“无德”。管子从兵法的角度来论述,因此“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可以理解为照事物和社会的发展规律来管理人民就可以使得民众和睦相处,社会和民众就会有很好的结构和互助功能。
“和”来源于中国古代《周易》中的阴阳思想,“冲气以为和”,也即阴阳偶合。可以理解为阴阳协调。“和合故而能谐,谐故能辑。”这一句主要的用音律谐和来形容“和”与“合”的功效,并说明达到这样的状态就能很好的组织民众。(辑:聚集、和睦的意思) “谐辑以悉,莫之能伤”较为容易理解,就是民众和谐又能组织得好,则没有什么外部的因素能够伤害这样的结构。 《管子·兵法》这段话不仅是“和谐”一词的最早出处,同时也为我们揭示了创造“和谐”的条件及目的。条件是:“畜之以道”、“养之以德”。目的是:“谐辑以悉,莫之能伤。”由此可见创造和谐社会的目的是期冀国家强大,雄立于地球。创造和谐校园的目的是希望学校强大,以适应日益激烈的教育行业的竞争。
另外和谐观念可以分几个层次来进行理解:
1. 必须满足最基本的正常生活或生存的需求,民众才能和睦相处,社会、国家才能稳步发展。这是“和”。
2. 满足了生活或生存的基本需要后,民众还要进行教育引导,组织起来,按社会发展规则和规律办事,才能形成为有效的“合”。
3. “和”与“合”具备了才能达到“和谐”的阶段,到了和谐阶段则外部的因素难以伤害这样的结构。
综上所述,整个观念的基础就是民众,是典型的民本思想。首先想的是怎样的满足民众,再进而教育组织民众,使得民众组成强有力的群体。这样就能使得整个群体有更持久的、安全的、不容易受伤害的发展环境。“以民为天则亘久”。
二、对和谐校园的认识
基于对和谐一词的理解,我谈谈对和谐校园的认识。
和谐发展的人像一颗种子,只有在和谐的校园里才能孕育出来。那么,如何建设和谐的校园呢?如果把和谐的校园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我认为,优美和谐的环境就是这棵大树的根本,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就是它的枝叶,而丰富的校园文化,就是它的精髓所在,灵魂所在。
优美的校园环境是和谐的根本。
首先,校园的自然环境应是和谐优美的。如果孩子跨进校园所看到的一切,所接触的一切,处处是俯拾不完的美丽,身心自会有言说不尽的愉悦,思想也会无止境地翱翔。唐人有诗云:“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回首我国古代书院大多依山傍水,就是为了“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在绿草如茵、鸟语花香、亭榭交错、山水相映的校园环境里,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放飞美的心灵。我们郑州十九中校园虽然不大,但各种花草树木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校园风景线。教室窗外令人沉醉的绿意,不仅能给人以美的陶冶,也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以及由此感受到的无穷的希望和力量。
当然,校园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还应当包括师生创造的人文环境。一帧帧醒目的优秀学生照片、一篇篇精心挑选的佳作都可以融入校园环境的建设。尤其当校园环境浸透着每个师生的汗水,凝聚了每个师生的智慧,就更能激发每颗心灵的自豪感和对学校的热爱之情。 “景美则心旷,心旷则神怡,神怡则智清,智清则学佳。”一个净化了的环境,会使人的心灵美化,并激起一种奋发向上的自尊自爱的意识。所以,一个和谐的校园首先应该拥有优美和谐的环境。
其次,只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校园,才能称得上是和谐的校园。
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是师生关系融洽的前提。有人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教师只有真诚地爱着学生,真切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学生才能在和谐的校园里健康成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有人把教师比作学生的第一盏灯,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所以教师自身应该做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身为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彼此用心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氛围,当一个学生遇到困难时,大家都能伸出援助之手,给幼小的心灵以温暖的慰籍,给平凡的日子以真切的感动……
一个和谐的校园,还应有千姿百态、意蕴丰赡的校园文化。没有丰富的校园文化,学生的精神世界就是空虚的,毫无生气的。学生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考试成绩不应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新课程标准提倡多元化评价,我们就应该看到每个学生的长处,让学生的个性如春天的枝叶一样无拘无束地伸展。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我们十九中处处为学生创造展现个性和特长的舞台。“校园里的一切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热爱运动的同学能在运动会上一展矫健的身姿,擅长表演的同学能在“艺术节”里赢得阵阵掌声……和谐的校园文化是一种巨大的无声的力量,是最优秀的隐性课程。它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能以最深刻最微妙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并产生深远影响。
“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手带来力量,给蒙昧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微的人们带来自信。”让你我携起手来,努力创建一个和谐的校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