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郑州市第十九高级中学网站

  • 校园精神:仰望星空 崇尚实干
  • 理念:发展教育
  • 校训:诚毅朴雅
  • 培养目标:健康 健美 健全 高雅 高贵 高尚
工会活动

关于“素质教育 教师发展 和谐校园”的学习思考 辛洁

发布日期:2008-02-21

 

 

和谐校园,素质教育之我见

初二分校  辛洁

什么是和谐校园?我认为和谐的校园是一个温馨的家园,它能让师生的思维在自由中伸展,智慧在惬意中放飞。和谐校园是一种办学理念。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为了人的和谐发展。和谐校园是一种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内核是人本思想,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者、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在它的催化下,发挥最大潜能。和谐校园是一种人文环境。在诚信友爱、和睦相处、充满活力的人际环境中,所有的人都得到尊重和呵护。校园的每一寸地方,洒满灿烂的人文之光。  

一、        和谐校园是一种办学理念。

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为了人的和谐发展。教师有自己的人格,有自己的需求,更需要关怀、理解。这就要求教育的管理者要对教师进行人性化管理,就是在保证制度落实的前提下,尽力为教师开创一种淡化行政手段进而以尊重人、爱护人、激发人为出发点的校园人际管理。这样的管理,能更好地调动和发挥每一位教师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地沟通和融洽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确保既定办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关注教师对人格尊重的需求,对平等竞争的需求,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对情感鼓励的需求,对探索科学知识的需求。营造尊重、沟通、宽容、互助、欣赏的人际和谐氛围,柔性的人文管理与刚性的制度化管理相结合,会使人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的发挥。

我们学校在教师管理中做的就很令人满意。学校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民主、平等、发展的平台,真正落实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的理念,鼓励教师进修,拿出资金为教师订阅杂志,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为教师添加精神食量,不压抑教师的个性,而是让教师的精神和人格得到自由的舒展,为教师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在生活上,学校每年为考上大学的教工子女实施教育援助;当一些年轻教师为谋求发展而又缺乏舞台和机会时,学校又积极地为他们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当一些中年教师感到迷惘、徘徊不前时,学校则细心地为他们指点迷津。教学上,学校则充分相信教师,不断鼓励教师进行教改实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人都被关注,显得是那么的重要。在这温馨的人文环境中,教师的职业意识、价值取向、教育思想很容易与学校的主体文化协调一致,融入学校文化的主流,和谐之美自然在校园中流淌。
   
在学生管理中,学校同样为完善学生个性、健全学生人格创造条件,尊重和引导生本文化,培养出一批批有特长,发展全面的学生。一直以来,学校都能坚持育人为本,坚持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和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相结合,开发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逐步引导他们学习上自主,行为上自律,人格上自尊。使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学校举办各种活动:歌咏比赛、街舞、书画比赛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舞台,使学生从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快乐健康的成长,使他们知识得到积累,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情感得到陶冶,文化素养得到提升,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适应学生的发展,一切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和谐校园是一种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的内核是人本思想。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者、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在它的催化下,发挥最大潜能。那么构建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谐融合的人际关系就像一根彩带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人的交往的内在美表现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外在表现是行为美和语言美。教师的人格是高品位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应从政治思想、道德素养业务能力等方向,强化师德教育,提升整体的师德水平,在这方面学校也是花了很多心思和精力的,每年的读书报告会、学科骨干的报告、专家讲座等等,使教师的在各方面都得以提升和完善。和谐的师德关系,使学生的动机由单纯的认知需要上升为情感需要。以充满人格魅力的人师,构建真正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真正实施爱的教育,“爱中有严,严中有度”构建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信任、互相合作的师生关系。同时探询和谐美好的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做为青少年生活中重要的实践活动之一,必然有着丰富的审美因素,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和谐的美,融入和谐的美的意念。教学是一种艺术化的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活动,融入了施教者的人生体验,情感创造,是技巧的超越和升华,使受教育者感到“春风化雨”“如沐春风”的感受。其核心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教育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积极思维,团结合作,自主创新,拓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自由选择的能力,同时。同时学生个性素质的高低又是评价和谐校园构建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表的权威性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生命感受和经验体会的过程。学生在主动学习、主体实践、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情、意、行诸方面协调发展;在培养适应社会要求所必需的各种基本素质的同时,根据自身潜能、兴趣、爱好、特长等因素培养出具有鲜活个性的多样化人才,使校园的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特长充分展现,都能做到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和谐校园是一种人文环境。

一所环境幽美的学校,就是一片育人的沃土。在绿草如茵、鸟语花香、窗明几净的校园环境里,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

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没有校园文化,学生的精神世界就是空虚的,毫无生气的。学生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考试成绩不应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新课程标准提倡多元化评价,我们就应该看到每个学生的长处,让学生的个性如春天的枝叶一样无拘无束地伸展。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学校处处为学生创造展现个性和特长的舞台。热爱运动的同学能在“体育节”上一展矫健的身姿,喜欢书画的同学能在“文化节”中尽情挥毫泼墨,擅长表演的同学能在“艺术节”里赢得阵阵掌声,喜爱数学的同学可以在数学擂台赛中一展身手……和谐的校园文化是一种巨大的无声的力量,是最优秀的隐性课程。它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能以最深刻最微妙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并产生深远影响。开展各种文艺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业余生活,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和文化层次。让每一位同学随时都感到亲切、温馨、随和、自然。学校的每一间教室、每一堵墙壁、每一个角落,处处浸润平等、宽容、理解和鼓励;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以微笑、激情、博爱去接受和欣赏学生。

和谐校园需要家庭的支持。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举手一投足往往是无言的规范,对孩子的影响胜过千言万语。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培养越来越重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是普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很多家长希望把子女送到好的学校就读,希望子女就读的学校会办好、子女会读好书。但是,家长的整体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还不能经常关注孩子,还不懂如何教育孩子。学校教育关注到了这个问题,学校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提供有关教育资讯,请专家作报告,提高家长的素质,让家长明确良好家庭教育的标准;针对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解答和帮助,这样的校园才处处充满和谐,我们的校园不就如此吗?

在诚信友爱、和睦相处、充满活力的人际环境中,所有的人都得到尊重和呵护,创造和谐的美的活动环境。美的活动环境会给人们带来美感的满足,激发出创造的热情,提高活动的效率,环境美能够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适合于社会活动的需要,和谐的工作和劳动条件与活动者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相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