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郑州市第十九高级中学网站

  • 校园精神:仰望星空 崇尚实干
  • 理念:发展教育
  • 校训:诚毅朴雅
  • 培养目标:健康 健美 健全 高雅 高贵 高尚
工会活动

关于“素质教育 教师发展 和谐校园”的学习思考 徐丽杰

发布日期:2008-02-21

素质教育之我见

初二分校  徐丽杰

从我国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来分析,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关键期,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的利益原则一跃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进而引发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法,以及价值观念的冲突和变革。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竞争和社会问题,都要求每个人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这一切都要通过素质教育来培养。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生命整体,超越人的自然素质,建构个体主体精神,进而促进个体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教育。其价值取向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交往,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

第一,素质教育不只是传播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视人的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特别是文化素质,因为文化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的素质。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对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强调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做人。因为良好的素质可以把外部获得的知识、技能内化、升华为人的稳定的品质和素养。

第三,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共事、学会明辨各种是非。

第四,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作为对“应试教育”的直接反动,素质教育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帮助学生创造自信谦爱和朝气蓬勃的人生。也就是说,素质教育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看作生命体,而不是仅仅看作认知体,它更重视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完整人生。但是,我们也必须明确,素质教育并非只重视人的发展的需要,而忽视社会发展需要,恰恰是把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统一起来。

    和“应试教育”不同的是,素质教育不是只重视高分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而是充分重视每一个学生,力求使所有的学生都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在其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得到充分发展。这种重视全体的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有差别的全体教育。

    与“应试教育”不同,素质教育不只是重视学生“智”的发展,而是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但这种全面发展不是均衡发展,而是一种“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的统一,这才是素质教育的全面性的准确涵义。

    要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切实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就必须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

教师发展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服务性来说,就是要明确为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教师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增长才干,但只有通过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实践,才能将这些知识和才干内化为教师的专业素质。我们讲教育是科学,因为教育本身具有规律性;我们讲教育是艺术,因为教育需要个性化。但我认为教育也是一项修炼,教师必须在实践中把教育的科学和艺术融合于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实践中。现在各地都在加大对教育的培训力度,有些还送到外地或者国外去培养,这当然是有益的,但是如果教师不把这些学习的收获融合到他的教育实践中去,也不可能转化成为教师的专业素质。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人文性来说,就是要强调教师的发展要与学生的发展统一起来。传统的学校教育突出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中心地位,突出了师道的尊严,突出了教师的社会责任和道义责任,但实际却往往忽视了教育自身的教育追求和学术水平的提高。现代学校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地方。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永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教师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体现了自身的价值。所以说,学生是教师智慧生长的基础,学校应该为教师搭建一个创造工作成就和享受工作快乐的平台。

                      构建和谐校园

何谓和谐校园?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和谐校园的构建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学生个性素质的高低是评价和谐校园构建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表的权威性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生命感受和经验体会的过程。学生在主动学习、主体实践、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情、意、行诸方面协调发展;在培养适应社会要求所必需的各种基本素质的同时,根据自身潜能、兴趣、爱好、特长等因素培养出具有鲜活个性的多样化人才,使校园的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特长充分展现,都能做到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