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谐 施 教
初二分校 杨尚茜
所谓“和谐施教”,就是遵循事物和谐统一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协调、和谐的人文发展观,运用系统的整体优化的思想方法,指导办学育人、教书育人的过程。它追求的是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和谐,以及整体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和谐,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在和谐施教中,应该着重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在学校主要是全体师生的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支持和友谊的关系;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爱、相互信任与平等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是教与学的和谐。
由于教师的社会职责决定他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与作用;同时,学生做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主体性,并使教学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因此,教育一定要师生互动,其中教师的主导一定要作用于学生的主体的活化上。由于教学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同时也是情感的交流。因而,这也是和谐施教的重要内容。学校和谐的根本在于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和谐。师生双边活动的和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和关键。和谐的课堂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和形成良好教学氛围的基础,是和谐师生关系最直接的体现。
建构和谐课堂,要充分调动教师的情感和课本的人文因素去感染学生,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望。尊重是和谐课堂的核心,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尊重,才能创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有了尊重,才有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才有沟通、合作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学生对教师的敬,是保证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要从单一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辅导者、组织者,要看到学生思想品质的闪光点,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训斥;要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被人关注、被人爱护的温暖与幸福,更多地体验到自由探索与成功的快乐和自豪。
三是育人环境的和谐。
首先是学校环境要利于育人,学校教育活动要主动与当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加有意义的、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受社会上积极因素的教育,不断地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学校要广泛利用社会力量办教育,要通过各种措施建立健全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和谐的氛围。构建和谐校园,要靠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和谐是学校和谐的保障。同时还要有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使教育一体化,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从而形成育人的合力。
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不是单靠学校就能形成的,还要依靠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合力作用。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关系为主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教育关系的和谐,是学校和谐的保障。学生在家庭教育中形成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在学校教育中仍在发挥作用。家庭教育抓得好,对学校教育也会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是全面育人。
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同时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相应的发展。由于和谐统一是事物的普遍性规律,因而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和谐施教”使教育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发展。因而要坚持“德治”与“法治”结合,以“德治”为基础,使育人的各个部门、各个要素都能最佳的优化组合,形成更好的育人环境,使之产生育人的整体效应,为可持续发展从小打好基础。
和谐是一种巨大的无声的力量,是最优秀的隐性课程。它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能以最深刻最微妙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并产生深远影响。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手带来力量,给蒙昧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微的人们带来自信。”让你我携起手来,努力创建和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