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
初三 张道芳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国民素质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由于深刻的历史、社会和文化原因,我国的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的期望相比较,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各个阶段,都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教育思想与方法落后,片面注重知识灌输,片面注重考试和考分,忽视对学生求知欲的启迪与引导,忽视对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等。这些偏向,造成部分学生负担过重,缺乏学习兴趣,缺乏主动精神,缺乏创新意识。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新的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路,中华民族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人才是关键,国民素质是基础。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快教育优先发展,增加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和国民素质提高的需要。
深化教育改革的任务十分紧迫,其中尤为重要和迫切的是要切实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与方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切实更新教育思想观念。要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解放思想,尊重教育规律,开拓创新,迎接挑战。教育之道不在于灌输,而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在于通过鼓励、引导和启发受教育者的求知欲、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素质提高、个性发展、具有创造精神和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新世纪、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从这一点上说,素质教育就是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为人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好扎实基础的教育。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改革教学方法与考试制度。从学前教育开始,就应摒弃简单的知识灌输,改为引导、启发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善于观察分析,敢于探索,敢于创造新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学校应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合理设置课程结构,组织多样化的课堂内外教学活动,增加实践环节,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素质教育并不简单地否定考试,而仅将考试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从而在根本上改革考试方式和方法,建立起更加合理、公正、公平、全面、科学评价学业的体系,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知识、体质、心理、情操、能力等素质得到全面科学评价,并认真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才能的培养,形成有利于杰出人才脱颖而出的教育制度环境。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必须不断提高教师的素养。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更要求教师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忠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爱岗敬业,爱生重教,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政府教育部门应加大对师范院校和教师继续教育的投入,为教师提供进修、交流、研讨的机会和条件。当前尤其要着重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保证农村教师工资按月足额发放,逐步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农村从教。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大众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国家和社会还应该加大对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体育馆及健康的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充分发挥网络在素质教育和提高国民素质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大中小学生和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更好、更为丰富的学习、培训和活动场所。素质教育也必须得到家长的充分理解、支持和积极配合。教育研究部门还应该针对不同教育层次和对象,加强素质教育研究,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