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郑州市第十九高级中学网站

  • 校园精神:仰望星空 崇尚实干
  • 理念:发展教育
  • 校训:诚毅朴雅
  • 培养目标:健康 健美 健全 高雅 高贵 高尚
工会活动

关于“素质教育 教师发展 和谐校园”的学习思考 陈丽芳

发布日期:2008-02-21

 

青年教师的发展

初三  陈丽芳

未来教育的目标即:使受教育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也是新世纪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要培养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劈波斩浪的人才,就需要育人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成长之路上构筑五大支柱即:学会志远,学会认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研究。

      志远篇
       ——学会志远,远离浮躁,树立矢志不渝、终身从教的理想,牵引自己不断攀登个人潜能的高峰。
      志远即志存高远,亦即树立远大的理想。理想是人们奋斗的目标。人的一生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有高远的志向(目标)的牵引。正如贸易巨子JC宾尼说:“一个心中有目标的普通职员,会成为创造历史的人;一个心中没有目标的人,只能是一个平凡的职员。”理想是远航的标灯,有了它才有了前进的航向。
      有一则故事:三位砌砖的工人正在工作,有人问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的回答各不相同。一个说“砌砖”,一个说是“赚工资”,而第三个则自豪地说:“我正在创造世界上最富有特色的房子。”正是有了这一远大的理想,后来这个人成了一位著名的建筑大师,而另两位工人则一生默默无闻。人活着,一定要有生活的目标(托尔斯泰语)。
      教师从事的工作是为了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为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奠基的工作,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需要每位教师要有鸿鹄之志,不断完善自己,“修身、齐家、治国”,使自己的人格、品行、学识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一面镜子端端悬挂、一面旗帜高高飘扬、一座山峰巍峨耸立。    我国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正是把每个学生都看成是一个宏大的世界,远离浮躁,躬耕三尺讲台,成为中国的霍姆林斯基,情景教学的创始人李吉林老师等等,一位教师只有将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立志成为专家型、学者型教师,坦然面对浮躁的世界,甘于清贫,耐得住寂寞,咬定青山不放松,矢志不渝,才能激发出强劲的动力,才能使自己的潜能开挖到极致!

      认真篇
       认真是一种严谨的工作态度。态度决定一切。有了远大的理想,在渐次实现的过程中,态度左右着你的行动。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正在成长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个体,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逐步形成,这无疑要求从教者要象对待绿叶上的露珠一样认真精细的善待每一位学生。教师平素的工作要一板一眼,要精致每个环节,细雕每个问题,实事求是,表里如一,没有半点虚假和浮夸,准确的传承文明,科学的启迪智慧,真挚的感悟人生,让学生追求至真至善至美;对待学生成长中的问题,见微知著,明察秋毫,及时指点,耐心帮助,对于成长中的亮点,善于捕捉,及时鼓励,促其光大。
       教师,应懂得:教育无小事,事事为育人;教师无小节,节节皆楷模。教师规范自己的言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心中永远装着学生,为学生的生动活泼发展,撑起一方蓝天。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芒。这一细微的举动,闪现着一位特级教师处处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认认真真地干每一件事。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即每个人都有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等渐次提高需要。这位教师的所为也是对学生尊重需要的满足。

      合作篇
      学会合作,双赢共进,形成取长补短、相携互助的协作氛围,共创美好前景。
      新的课程计划的颁布,新教材的推行,新的课程理念的逐步渗入,不同学科的相互融合,及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等等这些都要求教师间彼此合作,共同提高;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相互配合,共育英才。,教师要学会与家长及时沟通,形成教育合力;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沟通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民主、平等合作的伙伴似的关系,这样学生的创造潜能才会有效的开挖。因此,教师学会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合作者要有共同的目标,明确的目标,能使合作者形成合力执著的去追求。
      合作者积极参与——凝成合力的行为保证,合作者相互体谅——凝成合力的情绪协调。如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合作,要用明确的教与学的目标来指引,要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生准确定位,让师生都积极踊跃的参与到课堂的探究中去,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成长的乐园。

     学习篇
    学会学习,与时俱进,养成苦耕不辍,终身学习的习惯,积极打造学习型组织。
      其一:学校的教育功能要求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教师从教的基石,《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指出“全世界在争论这样一个问题:学校应该教什么?在我们看来,最重要的应该是两个科目:学会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3]作者提出相互联系的四部分课程模式即:个人成长课程、生活技能课程、学习如何学习的课程、具体内容的课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习,教师应是学习的典范,应该率先学会怎样学习。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而非简单的奉送真理,以即授之以渔。
       其二:知识迅猛更新客观上要求教师学会学习。西方白领阶层目前流行这样一条“知识折旧率”: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知识就会折旧80%。面对知识的蜂拥而至,我们必须学会从中筛选、检索、加工、整理这些信息,从中提取出最有利于自己生活、最有利于师生发展的信息,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课堂常教常新,永远流淌着时代的春水。

         研究篇
     学会研究,探索反思,养成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习惯,努力做专家型教师。
    “教师即研究者”是国际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理念。教师要想获得持续性发展,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就必须在自己的从教生涯中不断的反思,不断的研究,不断的改进。教育研究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中的事实,进行了解、收集、整理、分析,从而发现和认识教育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
         教育研究是教师成长的必备条件。教师的专业知识拓展、专业能力提高和专业情意的发展,都离不开研究。需要像科学家那样的探索研究,用理性的目光,大胆尝试,创造性地改进自己的工作,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业内的行家里手。

    教师成为研究者,才能使教研活动根植于课堂,也才能使教育研究成果很好的在教育实际中加以应用较好的变为教育生产力。”教师通过研究,可以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现代的教育发展观、人才观、教育教学观构建新的教育理念,使教育改革发展的先导和动力;    教师如何成为研究者?
     主动加强自身的科研素质,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究,勤于思考,不断向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方向发展。要树立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自觉地研究之水注入课堂;要认真学习和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相关的理论知识,如学会确立研究课题。
     总之,教师成长所需构筑的五大支柱:志远、认真、合作、学习、研究,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