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素质教育 教师发展 和谐校园”的学习思考 侯百灵
发布日期:2008-02-21
素质教育在我的英语课堂教学中
初三 侯百灵
我是十九中的新成员,虽然素质教育在教育界被喊的很响,但是,高考的指挥棒逼得我们只把眼睛盯在学生的成绩单上。在我的课堂中,它只是我教案上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从去年开始,我对素质教育有了新的理解,起因是学校强力推行的“学校的一切都是为了人的发展”的办学理念。另外,大学生中一再出现的让人痛心的事件,也让我受到很大震撼,我开始反思,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应该在我的工作中占多大比重,也使我对素质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按照专家的观点,素质教育是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他们在宏观上做科学规划,以期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而我们教师则需要在微观上予以落实,使素质教育的每一项发展目标,改革措施都得到具体体现。因此,真正的实施者是老师。老师应该从思想上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切实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
但说着容易做着难,一不小心,就很容易滑到“应试教育”的老路,给人的感觉是“换汤不换药”。而且,高考的上方宝剑高悬与头顶,从内心深处,还是在权衡,实施素质教育会否影响教学质量,会否影响学生成绩?所以,除了思想上的转变,如何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完美结合起来,不但是观念的转变,更是一门艺术。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课堂呢?
我认为而且我也实施了一下几条措施:
首先要有明确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仅规定了教学的方向,而且具有调控教学过程的功能。无论什么样的教育,都要依靠目标的达成来实现。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必须将其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意志、情感、习惯、行为教育等,都写进教学目标,使之有机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融于学生认知结构之中。
其次,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素质化的教学目标要求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为之服务。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以教材为主,封闭沉闷,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出来。这种带有浓厚应试色彩的课堂结构,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我在课堂教学中,尝试了一下几个步骤:
⑴ 展示教学目标。我首先把一节课的目标用英语和汉语暗示给学生。让他们知道我期望他们做什么,给他们思考和谈论的时间,让他们发表不同见解,然后帮助他们组织学习。让他们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我认为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⑵达标目的。我把这个步骤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环节。具体操作步骤是,把教学目标细化为若干教学内容,兼顾百分之八十五的学生,然后有针对性地讲授,对学生达标有困难的,我就不厌其烦的讲解。我特别强调把课堂教学严格地定位于以学为主、为达标服务的基点上。
⑶ 及时检测。通过定时定量的强化训练,当堂检测教学效果,这样既能及时准确地反馈信息,查漏补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⑷ 当堂解决。及时到位。学生学习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也许有的确实是智力原因,但是,现代教育提出的多维发展,让我对学生成绩暂时落后有了新的认识,我发现很多差生是学习过程中知识缺陷的积累和挫折造成。如果能及时帮助他们填补知识缺陷,绝大多数学生能达到学习目标。
(三)差生转化。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主要区别之一就在于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只面向少数尖子学生,把“差生”排斥在群体之外,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长期以往,将影响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所以,不论什么原因,不论成绩优劣,只要学生缺课,我都会及时给他们补课。我尽力应树立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教好,对于差生,我满怀爱心,重点辅导,并发动学习好的同学帮助差生,最终使全体学生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