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教学与素质教育
初三 王新阳
普遍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既有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素质,又为他们未来各具特色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发展人的个性特长的教育。但是,我国的基础教育长期以来被片面追求升学率困扰着。在政治学科教学中,中、高考“指挥捧”仍指挥着教学,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凡不考的内容就不讲不学,从而形成教师根据考试答题要求讲“条条”、学生背“条条”、最后考“条条”,进一步强化了只重视考试的应试模式,大大降低了政治课的思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近年来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影响也严重危害了政治课导向作用的发挥,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长期尚未得到根治的腐败现象以及格调低俗的光盘、书刊、网络文化等严重地侵蚀着学生的心灵。加上多数教师工作量大、对学生的内心思想缺乏了解、心理上缺乏沟通,使课堂教学不能针对学生思想上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剖析,缺乏针对性和现实性,因而有时非但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使有些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势必造成不良后果。
针对上述现象,政治课必须转变教学方式,实施素质教育。这就给政治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地要求。当前世界经济政治形势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都发展很快,政治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要不断学习,才能跟上形势的需要。
在政治课堂上,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学生素质培养。政治课要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改革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革新教法,促进学生把课本知识纳入自己的思想、观点、意识和信念,成为支配自己思想、情感、行为的内在力量。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的一个阶段,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学方法的改革要做到以下方面:
1、变“灌输型”教学为“探索发现型”教学。政治课教材一般都是由观众到材料,或由材料到观点的编排,特别是初中部分,文字较浅显,易理解。这些内容可首先让学生阅读,然后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去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其独立思维能力。
2、变“单一式”教学为“复合式”教学。以往的政治教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以背诵、记忆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来适应考试为目的,结果出现了一些高分低能学生,进入社会后许多实际问题均不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些学生是难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要提高政治课的教学实效,就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单一掌握知识转向素质、能力、觉悟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时事,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以及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有的放矢,通过辩论、专题讲座等形式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研究,从而得出对这些问题的正确认识。
3、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传统教学一般都以封闭式教学为主,以课堂作为教学基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这种坐井观天的封闭式课堂教学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实现索质教育的目标,就必须实行开放式教育。所谓开放式教育,是指在教学内容上更密切联系改革开放的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给学生新的知识,增大信息量;在教学渠道上要积极改革第一课堂,开设第二课堂,以第一课堂为主、两课堂相互促进的新的教学模式。开放式教学还可以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所见所闻或调查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在实践中培养独立思维能力。
4、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搞活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以往教师“满堂讲”的教法,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电影、电视、幻灯、录像、收音机等多媒体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以更好达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总之,政治教师要孜孜不倦、刻苦钻研,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地造就一批又一批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