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下教师专业化发展
初三 杨 涛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而深刻的教育哲学理念,一种进步的教育价值取向,体现了时代发展的特征。它本身是主体教育观的体现,因而素质教育是一项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事业。作为素质教育观念的先行者和实践者,教师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主体和着力点。正像有人所说:“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新,很难有学生的创新精神。”
但目前在教师专业评价上,还存在过分突出教师的道德标准,而忽略教师的专业标准。支持教师职业感的,从来是“园丁”、“蜡烛”、“春蚕”之类强调辛劳和奉献的道德准则,而非真正的专业标准;同时还有不少人认为教师职业有一定的替代性,认为只要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就能当教师。即使有了教师职业资格概念,但主要也是看重任教的时间,实际上并没有系统科学的专业化标准;再者在教师的专业技术方面,存在追求教师的教学技能的提升,而没有突出教师的全面发展。
因此教师发展的中心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这种专业成长是一个终身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它要求教师要具有:
一、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教育也在发生着变化。教师应在这种变化中把握时机,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加强忧患意识,防止心态疲劳,追求创新;同时应具有强烈的沟通与合作意识,时代呼唤合作,呼唤沟通,这包括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沟通,以创造教育的辉煌。
二、终身学习的能力
21世纪是终身学习的社会,教师应把学习作为一种是生活方式,要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学习不仅能提升智慧,更能增强教师的文化底蕴。读书学习的过程就是吸收、成长的过程。不读书则会影响到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的提高,影响到知识水平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影响到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及与学生的沟通。只有学习,才能增强的自身的文化底蕴,才能学会抢抓教学的有效资源,从而确立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育教学的资源观。
三、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
教师应在实践中学会运用,在实践中学会选择。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使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合理运用,并学会选择教育的内容、时机、途径和方法,以至提升自己的教研意识和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