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谐 校 园
高一 潘冠华
孙校长给了三个题目,关于教师发展、素质教育及和谐校园,这几个题目我都想了尽管不可能理解的很全面、到位甚或还有不周之处,但是我依然希望自己能够深刻些,至少对自己有足够的助益或是一次心灵的陶冶。
一、 首先说说自己
本人的个性比较随和,和同事相处和睦,与他人能较好地进行沟通交流与合作。目前所存在的不足是:自我感觉功底较浅,参与科研工作投入不够。在学校不断提倡终身学习,学习即生活的理念下我也深刻的认识到学习应该是一种习惯,特别是业务方面的知识、理论;其次是对于学科竞赛的知识理论更需要提高。
针对以上几点我的计划如下:
1、理论学习方面,掌握自己所任学科的专业特点,善于思考,养成多思多想多写的习惯,做的最优化要落实到学生学的最优化。
2、一丝不苟认真做好学校各项日常教学常规工作,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只有如此才可以不断成长。
3、勤于反思,学会思考教育问题,积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行为等,从反思中提升教学研究水平。每节课后,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有价值的东西赶快记下来,享受成功,弥补不足。在总结经验中完善自我。在总结经验中完善自我。
二、关于素质教育应该把握几个重要的方面
首先素质教育注重学会学习,更多的是对方法的理解和把方法贯彻到行动中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不但包括智力与体力,还应包括非智力因素,如情感力、意志力、理想力、信念力、道德力,以及想象力、洞察力等。爱因斯坦说过,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加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依赖性格上的伟大。其次就是教育的目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做老师的要有足够的个人修养和境界。
三、理解中的和谐校园
首先,“和谐校园"是一种文化:宁静和睦的校园,一种全体成员体现出来的“气质与气息”。同时也是一种制度性文化:即制度的文化性、人文性。如:对人的评价的公平、透明与“发展性”等等。
第二、是一种价值观。心态的平静与平和。尤其在这个人心日益浮躁、社会普遍“急躁“的时代,以和谐的心态、精神,沉稳地工作。“安教乐道”、“安学乐道”。体现为一种乐观畅达的人生态度。在这样的“态度”下的教育教学工作和读书学习,何愁不好。
第三、是一种管理。既是过程,又是最终目标。通过柔性的人性的钢性制度的严格执行、细节化关注,最后达成管理者预期的想象。
第四、和谐校园中的几个关系
1、领导与教师的和谐。领导,依法治校,民主治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心胸宽阔,平等地对待所有的人;教师,拥有自己学习生活的利益、说话的权利,参与学校管理,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不把校长当老板。主人翁意识强烈,无一丝“奴才”和“暴民”气息。思想、情感、工作交流渠道畅通。
2、教师之间从共同的价值取向乃至生活情趣而和谐相处。“有话好好说”不争吵,不勾心斗角。
3、老师与学生的和谐。老师走进学生心灵,关爱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理解老师认同老师。彼此信任
4、老师与家长的和谐。互相了解、沟通,结成“教育伙伴”关系,反对相互“训斥”“埋怨”,努力做到“目标一致性”的和谐关系,形成“教育合力”。
最终上升为两个主题的和谐,就是学校与家长。基于“办人民满意学校”的要求,达成:学校为家长服务好,家长认同学校;学校处处为家长着想,家长时时维护学校。总之我想校园的和谐需要我们远离浮躁,寻求心灵的宁静,构建一个得以“养心治性、行义求志”并达以 “至人无为”的内化与物化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