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去心灵的尘埃
高二 卞芳
农历26那天,大雪,一个初中时我教过的学生过来看我,她在铁六中复习,学画画儿。席间谈到她现在的学校,她说了一句让我很吃惊的话,我将来要是有了孩子,决不会让他去铁六上初中。我问为什么,你不就在那儿复习么?她说,每当铁六迎接各种检查时,就会看到初中部的学生趴在地上,用小刷子蘸洗衣粉一点儿一点儿刷瓷砖。冬天也不例外。我马上想到了今年的冬天,真是冷啊!坐在暖气屋里,我这个怕冷的人还穿上棉袄,那些小孩子们可怎么办呢!换作我也决不会把孩子送到那里读书。她还说,离开了19中,才发现在19中上学是多么幸福!是啊,人总是拥有时不知道珍惜,这是全人类的通病!
学生走后我想了很多。那些孩子刷瓷砖的身影总在我眼前晃动!人们越来越功利!为了自己的某种目的可以牺牲孩子的健康。看看我们校园里的孩子,我想他们现在是幸福的,也许他们并没有觉察到,也许也要等到他们毕业离开后才能体会到。但是我突然就很激动,很自豪,为自己作为十九中的一员!为我能在这种人文的氛围中工作!我想要为自己的学校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哪怕就像一滴水之于大海!哪怕就像一粒尘之于泰山!
假期读南怀瑾的《论语别裁》,书中提到一句话,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真有了仁的修养,就不会特别讨厌别人了。好比一个大宗教的教主,对好人固然要去爱他,对坏人也要设法改变他、感化他,最好也使他进天堂,这样才算对。所以说一个真正有忠于仁的人,看天下没有一个人是可恶的,对好的爱护他,对坏的也要怜悯他、慈悲他、感化他。
我想我们做老师的如果能把这一条运用到教学当中,那么达到师生和谐是指日可待了。
老师都喜欢学习好又听话的学生,而那些学习不好纪律又差的学生相信没有一个老师会发自内心地喜欢他。很多时候师生之间的冲突应该也是两方面都有责任的。老师能真正的去掉那副无形的有色眼镜,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到公平公正,不仅如此,更要怀着悲悯之心去感化那些“双差学生”,我想不仅可以达到师生和谐,更可以达到班级内学生和谐,校园内老师和谐。因为如果能做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功利之心也会离得远一些。当你看到这个学生,他不再是一个指标的化身,而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生命,那么你肯定会用对待生命的方式去呵护眼前的花季少年,让他在我们学校的目的不仅仅是学知识,更多的时候是感悟生命、体会成长、规划未来。做到这一步,学生对老师的情谊应该是一辈子的感恩,学生家长对学校拥有的是几代的信任。我想何愁不和谐!
当然我并没有做到,这是我的努力方向。我明白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因为我家里的两个孩子我常常都手足无措,被她们气得哭笑不得。面对与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而又搞得老师无法应对“坏”学生时,可能做到不动怒反而去宽慰他,真是难上加难。
我们的校园、家里天天都要打扫不止一遍,我们丝毫不觉厌烦,因为我们都渴望在一个洁净舒适的环境里工作生活,所以在家趴下擦地也是常有的事。即便如此,我们会发现刚刚打扫的地又脏了。那么我们的心灵也会沾染上灰尘,它们是嫉妒、抱怨、消极、愤怒等。很多人只知道打扫看得见的灰尘,却不知道心灵也会蒙垢,需要我们经常拂去上面的灰尘。久了不打扫,轻者职业倦怠,重者就会有心理疾病。观察一个人,心灵是否有灰尘很简单。一个身心健康的人,迎面走过来,他朝气蓬勃,脚步轻松,面容坚定,从容不迫,我们可以被他领导,他也随时可以被别人领导。不管作为领导还是被领导者,他永远都是最好的合作伙伴,可以给我们很多启迪。而心灵蒙垢者,面容憔悴,目光涣散,脚步拖沓,做事没有计划与目的,效率低效果差。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境界常人恐怕难以达到,还是借用神秀僧曾说过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让我们时时记得拂去心灵的尘埃,达到心灵的健康宁静,创造校园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