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做一个不随波逐流的人,
做一个对得起学生的人!
高三 李丽
评价自己的工作:工作有些累,但这份辛苦所带来充实、快乐、幸福,又在不断激励自己。生活中繁杂的事情很多,矛盾也在不断冲击自己,让自己静下来,就会发现:其实“简单就是快乐;宽容就是幸福”。
素质教育。一个孩子从上学那天就注定了要与沉重的书包、无休止的考试、残酷的淘汰联系在一起,人设的知识陷阱,教条式传授,僵化地灌输,死记硬背等等就一直伴随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孩子们越来越多地失去成长的自由和乐趣,随之而来的是对学习的恐怖和厌恶。那麽,教育的价值是什麽?如果考试仍是教育的唯一评价方式,我们的素质教育又能落实在哪里?当某种评价方式变异为一个纯粹选拔与淘汰的无情的机械工具时,其价值功能已经丧失殆尽,带来的是它反社会化。孩子的创造性、批判性被这个工具所扼杀!孩子的理性、智慧和思想被这个工具所扭曲!我们社会所渴求复合型。创新型人又在哪里?这样的教育与社会是在和谐发展吗?所以教育体系的改革,素质教育真正落实的关键,是教育评价机制的改革。
孩子们被学习压的喘不过气来,考试越考越难,学生越来越难教。而教师作为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又该做些什麽?(1)教师高尚的品质、渊博的学识、积极的敬业心、责任感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真实的、最长远的。(2)理解学生,理解他的错误和缺点,真正的接受它们,才能与学生平等的交往、相互学习。(3)老师不能只盯住学生的成绩,应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己任,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爱心、自信心、进取心、良好的社会责任感。(4)更新自己的观念、理念,积极配合、促进素质教育改革,如教学中应重视课程要求中的研究型课题。中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主要是通过学习和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中学生智能的发展以知识为前提条件,智能得到发展后,不仅可以积极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完成学习活动,而且可以对学生今后参与社会活动和适应现代生活起到重要作用。
和谐校园。一切的和谐,源于思想、心灵的和谐。光有高谈阔论而没有真抓实干,和谐校园只能是空中楼阁。只有大家同心同德、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努力使自己成为创建和谐校园的实践者和生力军,才能促进学校事业的新发展。
校园和谐,首先表现为学校教育环境与社会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走出教室,置身社会,在生活中学习。其次是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学校应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针对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解答和帮助。第三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的和谐发展。“教学因素”指的是以课堂为主渠道的诸种因素;“非教学因素”指的是学校的校园环境、办学理念、制度建设、校风校貌等校园文化方面的育人因素。第四学科间的和谐发展在高考升学率的压力下,学校各学科都很重视本科成绩的发展,由此,学科地位、课时、作业、学生重视程度都可能不均衡,一方面难以形成教师的团队意识,其持学生的整体发展受影响,合作发展就成了一句空话。第五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和谐校园的构建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学生个性素质的高低是评价和谐校园构建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学生在主动学习、主体实践、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情、意、行诸方面协调发展;在培养适应社会要求所必需的各种基本素质的同时,根据自身潜能、兴趣、爱好、特长等因素培养出具有鲜活个性的多样化人才,校园内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特长充分展现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志。
教师发展。中学数学教育仍旧可以用“纸上谈兵”这句成语简单概括之。课堂成为教师演练阵容的唯一战场,解题成为操起的刀戈。没有人去关心学生的内心状态,没有人去注意教师的真实感受,大多数教师逐渐丧失自我思考的能力。中学数学教育最应该关注什么?既不是解题方法的总结,也不是数学知识技能的简单积聚,数学教育的目的性应该跳出数学本身这一狭窄的范围,必须溶入到整个教育这一宽广的大视野中。数学教育更应该关注思考,关注生存。
追溯数学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数学的诞生发端于生存的需求,而随着数学的不断发展,其逐渐成为少数人头脑的智力游戏,成为检验一个人智力高低的标准。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即数学主要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但随之带来的负面效应是数学学的不好,就是说明逻辑思维能力差,进而表明智商低。果真如此吗?数学是抽象出的符号体系,是相对感性的另一种理性的表达形式。学生缺乏的是对抽象的符号体系的理解,而不是逻辑思维能力本身。因此数学教育的关键是抽象的符号体系指向生活实践的复归,这正是数学教育的价值所在。
在过多的约束机制下,人的自我需求权利就会被剥夺,人就会沦为俯首听命的奴隶——最终依然是工具化的教师教化工具化的学生,进而打造工具化的教育。人文情调、浪漫情怀、个性差异、生命色彩等作为人的特质的东西统统成为多余!教育一旦到了这样的地步,最该引起我们的警醒。要使教师成为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的人,成为有灵魂有思想有大视野的人,就要努力突破狭隘的工具论,努力从“专业”的藩篱中挣脱出来,除了读专业著作之外,还要多看非专业书籍,广泛涉猎,博览群书,否则,专业的书读得再多,也仍有井底之蛙之嫌。教师应多动笔,也尽可能少提这样那样的限制,可能要比满脑子条条框框的人写得潇洒活泼富于激情,而且也少一些挖空心思的疲惫感。教师应把自我发展视为积极的人生追求;
北京教育学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