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郑州市第十九高级中学网站

  • 校园精神:仰望星空 崇尚实干
  • 理念:发展教育
  • 校训:诚毅朴雅
  • 培养目标:健康 健美 健全 高雅 高贵 高尚
工会活动

关于“素质教育 教师发展 和谐校园”的学习思考 孙煊华

发布日期:2008-02-22

 

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师发展,共创和谐校园

高三  孙煊华

当岁月的年轮驶进2008年的时候,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被提到议事日程,人们在研究、探索、思考。在我们的校园里,素质教育、教师发展、和谐校园更是每个十九中人必须面对,认真思索的命题。

一、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李岚清副总理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它明确地区分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第一,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国民素质;而“应试教育”的目标是“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在此目标导向下,即使客观上能使部分学生的某些素质获得浅层次发展,也只能是片面的,以牺牲其他方面发展为代价的。第二,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必然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位未来的国民;而“应试教育”则把目光盯在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弃多数学生于不顾,甚至不惜将正常儿童扣上“弱智”帽子,使其不列入分数统计。第三,素质教育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强调教育者发挥创造精神,从学校实际出发设计并组织科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受教育者在自主活动中将外部教育影响主动内化为自己稳定的身心素质;而“应试教育”则使教育者跟着考试指挥棒亦步亦趋,在教学方法上以灌输、说教、被动接受为基本特征。

社会需要是素质教育运行的动力源。提高人的素质既是生存的需要,又是发展的需要;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个人自我完善的主观需要;既是个人的需要,又是社会、国家以及整个人类持续发展的需要。就一个地区而言,提高人的素质,能有效地促进社区居民素质的提高,满足社区发展各种需求,符合包括学生及其家长在内的所有人的共同的根本利益,这是实施素质教育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可以说,实施素质教育的动力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十分现实的,关键是素质教育的价值尚未被充分揭示,少数学校和家长误认为实施素质教育会损害自己的利益而产生某种抵触情绪,因而,建立素质教育的动力机制,首先就要将阻力变为动力。

二、针对教师发展的思考

    我们郑州十九中的办学理念“校园里的一切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是将“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拓展为“让每个人都获得成功”。学校的人本化既包括学生,也应包括教师和学校的管理者。第一个层面,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才能真正使学生受益,使学校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第二个层面,学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也是培养教师,一所好学校不仅能走出优秀的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也应该能够产生杰出的教育大师。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教师队伍建设都是学校“人本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促进教师的成长既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目的,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会给学校面貌带来根本性的转变。

    学校发展策略是:人才强校、科研兴校、以教学质量立校。其中,“人才”问题既是首要的问题也是核心问题,因为无论是搞科研还是提高教学质量,都要以广大一线教师为主力。三展、三评、三查活动是提高教师能力和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绝佳机遇。达到普遍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重点培养骨干教师的目标。同时,积极开展校本培训,请不同领域的教育专家走进来,辅导青年教师。建立“青年教师成长记录册”,成立名师队伍,建立教育、教学、科研工作专项奖励制度,鼓励教师争先创优。现在,我们的青年教师成长迅速,勇挑大梁,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显示出学校旺盛的生命力。我们还应该鼓励教师勤思考、多动笔,编写了教师论文集、教师反思集。这些工作的开展会有效地加快了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加速了青年教师的成长。我们不仅要相信我们的学生,更要相信我们的教师,今天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可能明天就是声名远播的教育专家。总之,我们要以培养大师的目标来培养我们的教师。

    在管理上,建立了高效运转的管理机制。加强民主建设,完善监督系统,以职代会评议、教师座谈、学生问卷等多种形式建立起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绿色网络。我们还应该设置独立的教科室,以科研带动教研。组织一批教学经验丰富、学术研究能力较强的教师在学校的教科研工作中起到“领头羊”的作用。我们的目标是增强全校教师的科研意识,希望学校出现越来越多的专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科学的管理机制有利于学校学术氛围的形成和学者型教师的成长,而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也使得学校的管理更加有效,这也是一种良性发展。

    我们的管理要以制度建设为主。它的话语模式应是:应该怎样,不准怎样。随着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在管理中能够加入更多具有人文色彩的因素,也就是实现一种“无为而治”。当然,实施这种管理的前提条件是达到“底线”标准,这对于全体教师来说已经不是问题。其实,这又关系到学校内涵建设的问题,教师发展是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和真正动力。作为示范校,它所“示范”的绝不仅仅是漂亮的大楼和先进的教学设施。我心目中理想的学校内涵应该包括两个“关键词”:快乐和文化。先来谈快乐,这种快乐不仅仅是某些热闹活动中一张张快乐的笑脸,它应该是一种日常性的、自内而外洋溢的真正快乐。首先,学习是快乐的。对学生来说,学习阶段是他们身心成长、积蓄知识营养的时期。其次,教学是快乐的。对教师来说,教学的成功可以使他们感受到实现社会价值的快慰,而教学相长所带来的充实感也使他们产生不断学习的动力。作为一名教师,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快乐,我就如同一个果园的园丁,看着满园春色越来越浓,预期着秋日硕果累累的收获,无论多么辛苦都是快乐的。再来谈文化,学校本来就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书声琅琅、书香四溢是理所当然的。但是长期以来,学校尤其是中学里的“书香”似乎都是来自于与升学密切相关的课本,学生的视野被限制住了,教师的教学同样被紧紧束缚住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先进的理念切实贯彻下去。一方面,我们开展“书香校园、读书报告会”等读书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另一方面,我们鼓励教师在教育科研领域不断探索,为学者型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总之,我们要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使我们的校园真正成为具有很高文化品位的乐园,使我们的学生、教师在快乐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所学校的内涵建设远比外在的设施配备复杂得多,它不仅要以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为基础,以学校的科学管理为保障,还要求学校形成一定的文化特色。

三、和谐校园,发展共生

中共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加深对党的执政规律认识的结果,是全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果,是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提出的全新历史性课题.学校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学校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所学校,只有和谐才能发展,也只有和谐才能不断创新,才能培养出符合未来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

    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和核心,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作为培养人的场所,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重要基地,从教育的作用来看,学校教育具有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两大功能,在启迪心智、传授知识、确立人生价值、实现人类进化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教育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创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没有和谐的校园,就不会有和谐的社会。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应致力于和谐校园的创建。

    根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要求,我认为和谐校园应该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文明校园。民主法治,就是民主办学得到充分发挥,依法治校得到真正落实。公平正义,就是学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各种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学校公平与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师生员工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安定有序,就是学校组织机制健全、管理完善、秩序良好,学校保持安定团结。和谐发展,就是办学水平教育质量提高、教职员工生活富裕、工作生活环境良好。对照这样的要求,我认为我校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大家不懈努力,孜孜以求。借此机会,我认为还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和谐的新型人际关系。

    在一所学校,人际关系主要由领导和教师、教师和同学、教师与教师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构成。构建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校长是关键。校长要有高尚的情操,光明磊落,以德服人,要相信学校里的每一个人,相信每一个教师都是为了搞好教育工作而来学校的,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为了搞好自己的学习而来学校读书的。人际关系说穿了就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关系,所以校长要善于沟通心灵,要用光明前景激发人心,用真情关怀温暖人心,用坦诚相待交换人心,用人格魁力臣服人心。那么,校长和老师之间、校长和学生之间是可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体谅。学校师生将会更加宽容,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也将得以建立。

    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合作、彼此尊重,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要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平等地对待学生。

同学之间应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激励、互相学习、平等互助、共同进步的新型同学关系。一个学生在校度过的时间是比较长的,他只有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保持一个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感、归宿感,才有利于自己的进步与成长。

2、构建和谐的教育体系。

 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书育人,构建和谐优化的教育体系成为构建和谐学校不可或缺的方面。构建和谐优化的教育体系,就是要按现代教育的要求,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健身、学会学习、学会关心。

   学会生活,学校要加强生活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生存素质,拓宽劳动教育内涵,加强加大科技含量,传授科技知识,训练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自主、创造、竞争、合作的个性品质。引导学生会欣赏并享受美好的生活,达到“生活与生存的和谐”。

   学会健身,就是要探索特色教育和心理,提高学生素质,注重活动课程实效,拓宽特色教育活动面,提高活动教育质量,培养学生敢于竞争、竞技的个性品质和健康坚定的人格,发展学生的审美、塑美能力和完美的心理素质,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和审美素质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会健身”,达到“训练与锻炼的和谐”。

    学会学习,重点是研究学法,改进教法,精讲精练,优化教学过程。通过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等感官同时使用,激发兴趣,引导思维,探究问题,走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引导相信“学会学习”,达到“施教与求知的和谐”。

    学会关心,是要弘扬人文智慧,以人为本,张扬个性,尊重人格,注重人格,注重心灵的共鸣。师生以尊重关心为前提,体现以“关爱、宽容、和谐、共生”为宗旨的人文素质特征,着力从人心、人格、人性、人生的四个方面推动师生的教育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共同提高。通过创设的情境和教育机智,大力弘扬自主、创造、竞争、合作精神,让学生在优良的人文环境潜移默化地“学会关心”,达到“管理与自律的和谐”

    3、深化改革,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现代社会充满着竞争,竞争是现代生活的常态,我们要在竞争中生存,在竞争中发展,在竞争中壮大,就必须深化改革。要勇敢地革除一切不合时宜的影响学校进步的旧思想、旧观念、旧机制,用科学发展观和现代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建立有利于学校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使学校早日迈上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4、真抓实干,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相信构建和谐校园也将迅速成为全体师生的共识。解决了思想认识问题以后,关键的是行动,光有高谈阔论而没有真抓实干,和谐校园只能是空中楼阁。为此,学校干部、党员要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教师要爱生乐教、严谨治学;职工要敬业爱岗、服务育人;学生要好学上进、刻苦砥砺。自觉做到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为上同步,事业上同干,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心全意,群策群力。

    总之,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校园奏响和谐的旋律,必将为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发展注入活力。我们要更加珍惜团结和谐的局面,始终用和谐的音符推动学校稳定持续的发展,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坚持科学发展和正确的教育理念,把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