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课堂的构建
高三 赵会霄
教育的和谐需要构建和谐的校园,和谐校园的构建关键在于和谐课堂的构建。我认为构建和谐课堂需要以下几点:
第一、构建和谐课堂必备优秀的教师。
要创建和谐课堂,教师必须具有厚实的底蕴和充溢的底气: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的教学经验,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旺盛的创造力和敏锐的洞察力(这其中相当重要的部分是教学的实践性知识)。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加强理论学习,多听较高级别的观摩课,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多做教学反思,将教与思相结合,提高自己的教学品位;进行课堂研究,提高课堂效率,利用好课堂主阵地;开发校本课程,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学校应为提升教师素质提供良好平台,例如,组织教师培训,让教师参加学历进修,邀请专家做讲座等。
第二、构建和谐课堂,教师应精心准备教学案,为学生提供精神大餐。
教师的教案必须打破只重个人说教的传统模式,课前应编写教学案。教学案编写的时候要注意一定的技巧。有些教师编写的教学案洋洋洒洒千万言,觉得知识抄录越完整就越是好教案,实际上教案的质并不是单纯以量足为唯一衡量标准的,它更需要丰富的经验、缜密的思考、高超的艺术和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为提高教学案的质量,教师应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案更出彩,更上档次,正所谓“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要有合作精神,有关专家还总结出了教师相互合作的七大益处(心理支持、产生新想法、示范合作、汲取力量、减少工作负担、增强动机、支持变革)。可是回顾我们过去的集体备课,由于观念不明确,有时却走了极端。 其实,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以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智慧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但是真正的教学设计还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来一次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自己学生的学情,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一定要意识到,教育教学不是工业,不能批量生产,教育是农业,需要创造特色,需要独树一帜。
第三、和谐的课堂也需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不少教师害怕,给学生较多的自主权会不会使课堂教学秩序混乱,教学任务难以完成。这种担忧实是杞人忧天,大可不必。现代课堂不是怕学生动,而是怕他不动,动才能使课堂有生气,才能使课堂出效率。因此,作为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观念。
教师应淡化传统教学中教师的绝对权威,崇尚人性化、平等化,变灌输为建议、指导,充分让学生行使实践权利。自由与自觉的“高端”是拥有权利,没有什么比“当家作主”更能感受“我”与“非我”的区别。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具有什么权利,如何让学生行使实践权利,在当前教育研究中方兴未艾。结合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必须承认和赋予学生参与制定学习目标的权利、参与选定学习内容的权利、参与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利、参与进行学习评价和对教师评价的权利。正如不少学者提倡的,要全方位地在目标、内容、方式和评价等领域都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去展开教学,“以学定教”。这种主张的本质就是要赋予学生相应的权 利,充分体现其课堂主体性地位。作为教师,我们都应树立这样的观念:自己讲得精彩的教师未必就是称职的教师,学生学得好才是硬道理。
第四、和谐课堂也应该是生动的课堂,充满活力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相比较传统的知识讲授,师生互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即使是学生单独活动,也能起到较好的效果。所以教师应多创设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让学生从活动型教学中获得真知,获得主动。和谐课堂的一切活动也都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实施有效教学。教师的组织引导,必须是符合学生思维发展和品格养成的规律,设计有利学生获取知识的环节,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教师应意识到自己教得再好,也是为学生学得更好服务的,切不可喧宾夺主,主次不分。有些教师喜欢追求课堂授课的完美,要有始有终,学生要认真配合,孰不知这样做恰是缘木求鱼、舍本逐木,是违背教学规律的。
第五、和谐课堂也应讲究新颖别致,应是现代化的课堂。
新教师的课堂往往富有时代气息,但课堂组织和知识讲解一般略显稚嫩;老教师对课堂掌控和知识梳理的能力较强,但课堂教学形式往往陈旧老套,缺乏新意。新课程下的课堂应将两者的优势有机结合,使课堂老辣而不入俗套,新颖而又不显浅薄。因此,和谐课堂的构建不仅需要高质量的软件,也需要上档次的硬件。一本书、一支笔、一块黑板的传统课堂早已不合时宜,现代课堂需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彰显时代性和信息化,给学生以感官的快适,尤其是强烈的视觉冲击,简化教师的空洞说教,提高课堂效率。另外,人处在洁净的环境中往往更能静下心来,认真愉悦地研究学问,所以创建整洁课堂虽是细节,也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