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郑州市第十九高级中学网站

  • 校园精神:仰望星空 崇尚实干
  • 理念:发展教育
  • 校训:诚毅朴雅
  • 培养目标:健康 健美 健全 高雅 高贵 高尚
工会活动

关于“素质教育 教师发展 和谐校园”的学习思考 孙培建

发布日期:2008-02-20

 

对素质教育本质意义的反思

总务处  孙培建

一、探讨素质教育本质意义的逻辑思路

      长期以来,人们对素质教育问题的研究,大都从素质内涵的阐释入手,以此构建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这已成为素质教育研究的普遍方式。但是,鉴于素质概念的歧义及学者们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研究视角的不同,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论争,可谓众说纷纭,从而造成概念的冗杂及思想的混乱。我们认为,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是教育,而且只有当它是真正的教育,符合教育的本性时,才配称素质教育。探讨素质教育的本质意义应从其上位概念“教育”着手,才能拨开迷雾,还素质教育以真实面目,明确回答素质教育究竟是什么的难题。

抽象地讲,教育可以归结为三个基本规定和两大基本精神。三个基本规定:第一,教育与人的实践相关联,是所有人的实践;第二,任何教育都是人类根据自身需要不断地再“生产”自己;第三,教育不仅传递文化与文化发展相一致,而且以文化为中介。两大基本精神:第一,教育是人而且是所有人的教育;第二,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为了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遵循人的本性及发展规律,促进人的多方面发展乃至全面发展,这是对教育本性的一个广义的界说。

      二、素质教育本质意义的反思:寻求理论超越的起点

      基于价值引导与自主构建相统一的素质教育,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是精神的唤醒与潜能的释放;从师生共同活动来说,是双方视野的融合与内心的敞亮。价值引导重在教师,自主构建重在学生,二者统一于双重主体的双边活动之中。从理论上澄清素质教育的真义,对我们的教育实践有以下几点有益的启示: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文本”和知识的载体,是构成师生活动、交往和教学情境的要素和部件学生“知识的丰富”是在一定环境中,通过学习与交往而形成的,但这必须依赖于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文本”。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以教师的引导为条件,使其自身主体性得以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不仅仅取决于教师提供的知识数量,也取决于学生在知识结构形成过程中的自主构建水平。

      2.正视价值冲突从单一的价值观到教育的多元价值追求,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同时伴随着价值多元的价值冲突,即在特定社会转型时期,由于传统价值观已经解体,新的价值观尚未形成,所以会出现多元教育价值观念的分歧、论争和对立的局面。这种在社会生活及学校教育中学生所面临的价值冲突,是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因为价值冲突对于学生感悟社会文化的多元性,确立主体性的价值批判标准,实现对社会、他人以及自我的理解与认同,选择实现和提高自我价值的现实途径,都具有重要意义。一言以蔽之,价值冲突是人的自由发展和个体的主体性人格确立的内在动力。

      3.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与交往活动与交往是学生生命得以表现的基本形式。活动的过程是学生的内在潜能得以发挥与挖掘的过程;离开了活动,学生的潜能就失去了得以凸显、生成的基础。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亦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在教学中,交往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它是师生之间或是生生之间为了协调、沟通、达成共识或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进行的双边活动。

      4.创设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个性的情境在教学中应强调师生的民主、平等、友善与合作,把教学过程视为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处理好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所有问题。因为任何人的成长与发展都是在一定的时空中、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过程中实现的。正如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所说:“人有一种使自己成为有能力和有效力的内驱力;能力和效力主要是学习的结果;能力的发展有赖于学习,而这种学习是被环境中所觉察到的变化激起的。”知识首先是一种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结果。布鲁纳曾强调指出:“人惟有凭借解决问题或发现问题的努力才能学到真正的发现方法,这种实践愈积累,就愈能将自己学到的东西概括为解决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方式,掌握这种概括的方式,对他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是有效的。”可见创设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与重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良好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充满智力挑战、怡人性情、益人心智、培养气质、滋养人生的精神漫游。只有这样的教学过程,才有利于个体主体性的发展。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究竟何为=素质教育乃是立足于人的生命整体,超越人的自然素质,走出主知主义的围攻羁绊,摆脱功利的束缚,实施价值引导,培养个体精神,进而促进个体的自我完善与发展。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学会生存,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素质教育作为我国教育转型期的一种主导的教育理念,立足于教育目的性价值标准,兼顾教育的工具性价值标准,具有稳固的社会合理性。我们探求素质教育的真义,必须突破传统知识论的研究方法,摒弃形而上学的思辨研究,回到教育的真实世界,在具体的教育活动和行为中领悟素质教育的本质意义,合理地把握教育者价值引导与受教育者自主构建的内在动力,以使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建立在坚实的本质基点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