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信息技术与素质教育
教务处 郭丹
中学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操作性学科,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还是在教学方法上,信息技术课都与传统学科有着很大的差别。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开设时间不长,目前尚未形成自己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还存在着诸多弊端:如课时设置不足,教学内容取舍困难;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实用”;教材像“软件使用说明书”;缺乏考核机制,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教学还需要勇气。这种勇气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挑战。”
首先,利用合适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良好的教学就是教学技巧 + 优秀品质。”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作为教学工具,本身就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信息技术教师在这方面所要做的,就是要利用教学技巧,成功地将学生这种虽盲目但浓厚的兴趣引导到教学内容中去,从而转化为强大的学习动力,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成效。“一个好的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树立起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自信心,而给学生一定的成就感是培养其自信心的最有效的途径。”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技能课,这种成就感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例如在讲授Word的过程中,学生设计好了自己的文档,可以要求老师给打印出来。当学生拿到自己辛苦而来的作品时,自然会产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又会唤起其对本学科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也就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其次,教学过程中要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课堂地位的定型。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思考和教学改革,就是求实,办实事。”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技能课,不要求学生掌握复杂的理论知识,而是要学生熟练掌握如何何通过计算机以及网络去收集、处理并应用信息。
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长篇大论地讲授理论知识,更不能以理论讲授代替学生的实际操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水平。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操作练习,让学生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技能来操作学习,而不是作为一种知识来记忆学习。大纲规定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这就是说本门课程的学习多半时间是在学生自学中进行的,而教师则应当退居“二线”,当好学生的好参谋,教师的不仅要组织引导好学生,更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初中学生年龄正值情绪不稳定,好奇,耐性不足,学习动力明显弱化。我也在追求那种思维活跃、和谐灵动的课堂,我一直不认为绝对安静、规规距距的课堂就是一个好的课堂。素质教育不仅要求学生积累知识,更注重学生各种学习能力的提高,这一点在也是我在信息技术课堂期望的效果。
最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渗透德育教育。
“在校园里,德育不是一项工作,而必须融渗到学校的全部活动之中。”德育教育一直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我们信息技术课同样不可忽视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教导学生不可随意删除或修改他人建立的文件夹和文件;不携带、制造病毒;不登录不健康的网站;不到网吧等公共场所上网等。
这样,在学生努力遵守信息道德规范的同时,也加强了其思想品德的修养。信息技术课为德育教育又增加了了个良性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