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不是梦,今天,在我们手中
教务处 王帆
问题一:到底什么是教育之目的?
放假前开的全体教职工大会由于我在陇海校区值班,所以一直到现在心里都感到特别的遗憾。我是一名刚来学校仅半年的大学生,不敢在这里面乱谈什么,只是想和各位领导、老师们分享一些我这半年以来的一些想法和心得。以前没有来学校之前,总认为教育很简单,就是把人教好,但自从以一名师者的身份和学生有了接触,才开始真正领悟到了一些属于教育本身的东西。那么首先想说的就是:什么是教育的目的?我觉得教育的目的也可以有几种问法:什么是教育的使命?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等等。其实,这个问题在目前来看最根本分歧是:教育是为了人,还是为了社会?
可能会有老师反驳说:开发人的智力,还是培养人的创造力?也可能是教育之目的的分歧。
我认为那是教育的目标的分歧,而不是目的的分歧。
什么是教育的目的?什么是教育的目标?它们看起来很相像,似乎没有必要,也不值得去仔细区分它们。但我却认为,这是教育灵魂的很重要的两个载体。
目的是一种企图,一个总的原则。例如,我们可以对我们的高三学生说:“这次,我们的目的是考上大学。”换句话说,只要我们进入了大学校门,目的就达到了。
目标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标准,是一个能体现企图的象征。比如,我们08届高三学生能考上大学,这意味着最差也是个专科二批,最好可能是本科一批里的重点大学。这样,我们在总的原则之下,就要制定进一步的计划和策略去达到一个个的目标,诸如打赢郑州市三次质量预测以及学生在高三阶段的心里辅导,这样才能以一种良好的姿态和信心去迎战高考。也就是说,目标是在总原则之下用一整套策略去达到的具体的瞄准对象。
我们可以把上述定义套用到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上来。假如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那么我们就要在“为了人”这个教育目的的总原则之下制定具体的教育目标,开发智力啦,培养创造力啦,如此等等。因此,如果一个教师把目的和目标混为一谈,他或她就很可能不会清醒地意识到要如何在大原则的指导下制定一整套具体的策略去达到一个个具体的目标。
那么什么是教育的目的呢?教育到底是为人服务,还是为社会服务?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澄清“人”与“社会”的关系。
这里说的“人”可以是“众人”也可以是“个人”,还可以是公民。
人是由各个不同的个人组成的。而人本身又是“社会动物”。为什么人是必须组成社会的动物呢?这是由于人类自身的特点决定的。人不组成社会,人类就无法生存。一个刚生下来的牦牛,只要在母亲身边待几个小时,就可以自己闯荡“江湖”了。一个刚出生一个星期的豪猪,就可以“独立自主”了。但人呢?一个新生婴儿要18年后才能算独立的成年人。这就是说,人若不组成社会,人类就根本无法存在。因此,人组成社会是为了自身的生存。据此,人组成社会的目的,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人。依此类推,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的教育,其目的也就是为了人。平常我们经常在讨论“谁是教育的主体”。当我们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的主体的话,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人。
半年来,关于教育的目的具体都是些什么,我的学生教会了我很多,大致总结一下,那就是:
第一:道德教育重不重要?非常重要!但不应将价值判断置于事实之上;也不应把道德判断置于科学之上;更不应只重道德教育而忽略了孩子的个性和兴趣的发展。如果孩子们在他们最活跃的中学时代没能全面发展他们的兴趣和个性,以后就很难再补救过来了。道德教育在青少年阶段固然非常重要,但更需要人们终生持之以恒!
第二:孩子的道德教育,非常重要;但不应因此而忽略对孩子的科学常识的教育。如果我们只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而忽略对孩子的科学常识的教育,他们一方面会变得“少年深沉”;另一方面,到他们年纪大了又会变得“老年无知”。以“龟兔赛跑”为例,有些孩子只知道兔子比乌龟跑得快的最简单的科学常识的时候,很多学生已理解“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的深刻哲学道理;但很多学生长大了还想不通“兔子并不必然骄傲”的道理,并忽略兔子必然比乌龟跑得快的最简单的科学常识,就显得“幼稚”了。
第三:忽略对知识的永恒性与伦理的局限性的教育,孩子将很难做到“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尊师爱生”表现的是一定的师生伦理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师生伦理关系日渐显现了其自身的局限性。但知识却是永恒的,并不随着师生伦理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尊师”的伦理道德与尊重科学事实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发生矛盾时,孩子需要的是突破伦理道德的束缚去追求真理的勇气。兔子比乌龟跑得快,这是不变的科学常识;但“先进必定自满,落后必然奋发”的判断,却是值得质疑的。孩子们只有认识到知识的永恒性,才会具备批判性思维,才会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才能突破人伦关系,做到“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问题二:关于校园和谐
校园和谐我觉得可以分成很多小的方面,比如说:既是组织者、推动者,又是示范者、引导者,责任重大的领导班子的和谐;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宽容,团结协作,他们互相学习,互相鼓励的的教师队伍的和谐;爱与责任共存的师生和谐;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不是单靠学校就能形成的,同时还要依靠家庭,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到的家校和谐。
在这里我想重点谈一下师生和谐以及家校和谐。
爱与责任是校园师生和谐的基础,师生和谐为校园和谐提供保证。要使师生和谐,教师要实现观念的转变,变注重知识为关注学生、关爱学生,把爱与责任两副担子深深放在心上。师爱生,生爱师,师与生在思想上共同进步,师生关系才会共同迈向和谐。
1、还是我们之前谈到的要将道德教育融入知识传授中。有人把和谐校园看作一个金字塔结构,基础层是对学生的关爱,最核心层是教学生做人,最外围层才是知识的学习。那么,教师首先要关爱学生,关注和理解他们的感受,其次是教会学生做人,为他们解答人生疑惑,最后才是传授知识,教授学业。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将人文的思想融会到学生的体验中,培养具有崇高思想的人。
2、改变课堂教学理念,树立课堂上的平等对话意识。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提倡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教师走入学生中间,与学生沟通、合作、对话,构建健康和谐的师生交流方式,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探讨问题,发现新知。
3、关怀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让他们追求校园幸福感。建设和谐校园要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到自己是快乐的、幸福的,学校教育中,给学生带来成功感、自信感。所以,教师一定要多关怀那些所谓的差生,在课堂上不遗忘他们,不能使他们心中总是装着批评和指责,教师要用宽容、耐心、爱心唤醒每一个学生心中的潜能,了解他们弱点,因材施教。
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不是单靠学校就能形成的,还要依靠家庭。学生最先受到的教育始于家庭教育,学生在家庭教育中形成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在学校教育中仍在发挥作用。家庭教育抓得好,对学校教育会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师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一方面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一方面指导家长正确的教育自己的孩子。
1、开好家长会。把家长会的座位排成圆桌式,有利于缩短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心理距离,有利于彼此交流经验、意见和建议。学校要构建优秀家长交流平台,创造家长与家长之间交流学习的机会,还要不失时机的向家长推荐好书,宣传教育科学知识,传递教育动态,这样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像我们平常校长会时不时的给老师推荐一些书籍一样。
2、建立电话联系。采用电话的形式,与家长交流孩子点滴的进步和小小的失误。教师做到不吝惜表扬,不放过错误,随时指导家长教育孩子。
3、制定家校联系卡。当孩子有比较大的进步,或者在学校获得奖励时候,用卡片的形式寄给家长,这样就会给家长带来一股暖意。
说了这么多,眼看春天就要来了,在这花开的日子里,就让我们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在这花开的日子里,让我们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冶情操;在这花开的日子里,让我们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健康地成长。
未来不是梦,今天,在我们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