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高三,我看素质教育
高三 付云凤
近年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改革势头日甚一日,这不仅得到教育界的赞同,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
在教育观念上,尤其在当今人们普遍认为高考——独木桥的今天,我们更要首当其冲避免应试教育中无视人的差异性和人才的层次性,动辄“一刀切”、“一锅端”,致使实践结果拉大差距,两极分化,置大多数学生于不顾,最后筛选出少最的尖子的做法。我认为作为一名高三班主任,要想身体力行这一标准,我必须从内心说服自己,对那些看似分数线下的“差生”——不抛弃,不放弃!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不虚度高中生活!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过:“圣人教人,各因其材,大以大成,小以小成,无弃人也。”可见,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皆能成才。
处在中学教育最“残酷”的高三年级,我认为素质教育并不排除考试和升学,而是将考试和升学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准应该是全体学生中的每一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即通过教育培养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健体的本领,并在各个方面得到既是初步的又是良好的充分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的三大支柱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这正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而“3+x”高考制度则可谓推行素质教育的“催化剂”。面对这一契机,我们教师又该如何提高自身素质来适应教育改革呢?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要充分认识到:随着新知识和新科技的日新月异,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而是缺乏思维方法。因此,现在的教育应该高度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也就是要通过对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改善学习策略,学会求知;掌握科学方法,学会发展;增加人际交往,学会合作;完善人格的培养,学会生存。
二、努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1、优化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成具有一定梯度的目标思考题,这样不仅充分发挥了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也易于我们教师掌握学情。
2、优化起始教学。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每节课开始,学生对新课内容有着一定的好奇心。故起始教学若能提供一种积极的情绪背景,则能强化学生的新奇感,激发求知欲。
3、优化训练。训练是学生深化理解、巩固新知、培养能力的过程。训练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即新旧知识对比练、重点、难点反复练,同类知识典型练等。
4、优化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学会对知识进行提炼和浓缩,把所学知识结构化、网络化。这样,可以在一个心理优势点的信息刺激下,通过联想激活另一个信息点,打开学生大脑中的“黑匣子”,开发出学习潜能。
5、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精心设计课堂探索路径,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逐步诱导,思考讨论,得出结论。这样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还训练了学生的思路;学生在掌握结论的同时,还有成就感。
6、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个性化教学”。要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把它作为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即:将学习“难度”该提的提上去,该降的降下来,使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确实能有所提高,增强自信心和主动性,排除心理受挫的压力,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
三、积极参加教育研究活动,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素质左右了学生素质的发展,要培养出有能力的学生,教师应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科研,充分感触一些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摄取外界的新信息,迅速将有用的信息内化为自身知识能力体系的一部分,并恰当地运用到教学中。一个高素质的教师还应是一个“多面手”,具有过硬的实验技能素质,健全的心理素质,以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能力;应是思想解放,乐于接受新观念,敢于在教学中创新;应有使用现代化电教手段的素质,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应能注意对与所教学科相关知识的摄取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现在我们正在努力构建和谐校园。我认为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的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气氛,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总之,作为一名十九中的老师,我会用实际行动去努力创造和谐。我爱着她的一切,因为她是我的亲人,即使她也有一些发展的过程不可避免的曲折,但是这仍然不能改变我的心意,就像我爱我的家人一样,虽然他们并不都符合普通标准的美的范围,可我从不嫌“母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