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育 随 想 录
高二 陈伟贞
1、 教海无涯学为舟。教育传播文明不息的圣火,伴随生命,永无终点,教师也不是一下子就能练成的,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是一个需要不懈地努力提升思想、净化感情、苦练本领的过程。
2、 明代于谦在《观书》一诗中说,“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要让学生在学海中扬帆远航,教师就必须是东风细雨,活水流淌。一个自以为教得很好而不再谦逊求知的教师,在瞬间万变的今天,是叫人“不可思议”的,他的思想、知识甚至灵魂在长久的固步自封中,会变成一汪死水,落后甚至腐朽、缺乏生机。
3、 课堂是教师的舞台,课堂教学是教师生命的闪光,教师全身心的投入,高屋建瓴,挥洒自如,就会爆发出感染力、辐射力,学生经久难忘。根深,才能叶茂,教师智如泉涌,学生才如鱼得水,活跃非凡。除却读书和思考,这功力从何而来?
4、 佛是修来的,不是机械的念经练来的,修是每天的虔诚和勤奋,每时的用心和启悟。大师的成长也是如此。
5、 爱人者人恒爱之,师生之间的尊重是相互的,有来才会有往。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学生认知规律的尊重,对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的尊重,也应该是一致的、统一的,而不是分开的、割裂的。
6、 教育的主体是人,所有教育的发现都是人性的发现,所有的教育的道理其实都很平实、浅近。教育的难处在于无所用心、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教育的难处更在于过多的责任感有时会作怪,可能会让我们偏离人性的“常态”。如何拨开云雾见真淳,最考验教育者的功力。
7、 教师要知学生所想,洞悉学生的内心世界,仅仅一般地、粗略地了解学生是不够的,须把学生看作完整的“人”,教师与学生只是处于“人”的不同发展阶段而已,这样才形成真正的平等观念,才能更真实更切近地理解学生。做到这一点,民主管理和平等相待才会提升一个层次。
8、 宽容首先是教师的一种教养,是教育日复一日加以培植的文明之树上的嫩芽。宽容不只是一个高调,一个空洞的理念,应是一个手势、眼神,一种习惯,是一个属于行动的词语。宗教上说神爱世人所以赦免他们的罪,宽容总是和爱、同情、怜悯、友谊、信任等关联在一起的。
9、 好的作家、好的作品,都是用真诚和爱写成,用独特的风格演绎,从而流传开来,流传下去。好的老师也要自己的教学风格,只会照本宣科或盲从别人的教师,多是不肯学习、缺乏自立和创新意识的人,他的教学热情有限,对职业冷漠,教学生命日以枯萎直至死亡,在以后可能将没有地位,因为教育者不是“传声筒”。“风格即是人”的规律,不仅适用于文学。
10、 成长的生命需要滋养,学生对“美”与“爱”就有一种难以描述的渴求,像幼苗渴求阳光雨露一般急切,而一本好书往往就是一粒善良的种子,一粒诚信的种子,一粒爱的种子,一粒正直的种子,这些种子适时地播种在他们的心田,就有了真善美品格的萌芽,滋养感知,潜移默化,人的心灵就会变得充实,高贵,美丽,他就可能成长为一棵参天的大树,一个大写的人。校园里最多的物资应该是好书,最大的声音应是读书声,最美的动作应是如饥似渴的捧书痴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