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
曾 涛
郑州十九中初中部曾经有着辉煌的历史,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外语中学的崛起、就近分配政策的出台以及我们自身调整的缓慢,我们曾经短暂衰落过。最近几年,在孙校长的带领下,我们止住了颓势,开始了艰难的爬坡。现在,在家长和社会的印象中,我们的初中依然是值得信赖的好学校。但是必须看到,郑州教育的格局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我们的这个爬坡过程显得过于艰难,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我们从更高的角度和更广阔的视野来观察和思考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诸多问题,需要唤醒学校全体教职工对我们发展环境的忧患意识以及对自身责任的觉醒意识,励精图治,发奋图强,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恢复信任和向往的社会形象。
有人说,决定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有三个因素:生源、师资和管理,下面我就从以上这三个方面来逐一进行分析和展望,个人愚见,大家可以先甄别再取舍。
先说生源。生源建设是任何一所学校、任何一位校长都非常重视的工程。实事求是的讲,我们不缺生源,以往每年的就近分配我们都唯恐分的太多而一再请求中招办给我们少分点儿,我们所缺的只是优秀生源。但是,去争、去抢优秀的生源又会受到诸多政策性和整体性因素的限制,我校生源在短期内根本的革命性的猛然优化并不现实。看来,这真是一道投鼠而又忌器、引火又怕上身的难题。
山东聊城的杜郎口中学,这几年声名远播,经遍全国。杜郎口中学原本是一所偏远的农村中学,生源没有任何优势。在这样的情况下,杜郎口中学的领导和教师因材施教,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创立了独具特色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终于走出了困境,成为全国很多中学都争相学习的典型。此外,还有更早的江苏洋思中学,它是一所相对偏远的由村民集资兴建的农村中学,同样在没有生源优势的情况下,依靠教学改革,通过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形成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模式,同样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人们称之为“用三流的办学条件、三流的师资基础和三流的学生来源,创造了一流的教学成绩”。
看来,生源是一所学校质量的重要因素,但它并不是决定性因素。现在的学生,天才与庸才都是极少数,绝大多数学生他们的智力水平和认知层次都大体相近,形成差距的主要因素是家长和教师的“导”。换句话说,只要我们老师带动家长对学生引导得力、引导得法,一般的生源同样能够创造优异的成绩!
再说师资。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精神面貌和工作表现是决定教育教学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有些老师说,这几年,我校初中部部分冒尖的老师陆陆续续去了高中,以致初中的品牌老师没能形成群体优势。从内心里讲,我个人也赞成初中部的教师队伍能够保持相对稳定,以便于形成初中的品牌教师群体,增强发展的内涵和底蕴,从而带动整个初中部的教研水平和学校文化,推动教育教学质量能够跨越新的台阶。但是,从更大的范围来讲,充实和强化初中的师资力量首当其冲的是提高初中部教师的整体水平,而不是一两个人或少部分人。这几年,我校初中老师的整体工作表现大家有目共睹,有口皆碑,但是,我觉得我们还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1.不断学习,自我优化调整的能力。教育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具有遵循认知特点的规律性。因此,善于学习,尊重规律,激发学生地学习潜能,不断改进和调整自己过时的、落后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就成了一种必需。谁无视规律,反思得浮浅,调整得缓慢,谁就会成为落伍的老师,这也是规律。
2.真情爱生的职业道德。老师满腔热情的关爱学生,才能换来家长和学生的配合与努力。初中的孩子是调皮一些,问的问题可能幼稚一些,对老师的叮咛嘱咐也会遗忘得快一些,但这不能影响到我们对他们如同对待自己孩子一般的情怀,家长和学生的信任会在教师一次又一次的惩罚与漠视中逐渐流失掉,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扪心自问,陶行知先生所拷问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当中的“你”是否也包含在座的我们?
3.始终如一的敬业精神。有人说,当老师是越老越不值钱的职业,我认为这是职业倦怠的一种自我解脱。看看已退休的邢秋芝老师和蔡建华老师,他们教坛的最后几节课何曾有过半点的马虎!再看看即将退休的贺宽荣老师和朱金魁老师,现在他们每时每刻都在诠释着对学校的忠诚和对学生的热爱,何曾有过丝毫的懈怠!刚过中年,或者取得了一些成绩,就想着要刀枪入库,没了锐气,实在不应该。
以上三点,是我们在目前师资状况下,应当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如此,才能够保持我们整个教师队伍的青春和活力。
最后说说管理。教育管理既指大的方面学校管理和教学管理,又指小的方面班级管理和学科课堂管理。如果说生源和师资是学校的硬条件,那么管理就是学校的软实力。在生源和师资大体相近的情况下,学校与学校之间比拼的就是管理。从教学管理上来讲,作为教务处的负责同志,我深知我们还存在着诸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比如,我们的教研还不够扎实,质量和层次还存有欠缺;比如,我们对课堂教学的指导和管理还不到位,低效的课堂并不少见;再比如,对常规教学的一些细节,我们还抓的不实、不细,漏洞还时有发生,以上种种都是我们在管理上走精细化道路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从班级管理和学科课堂管理上来看,我们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如何引导学生会学、乐学则最为欠缺,类似陈正和教师的“分组帮扶、组内竞赛”的激励法,
老师们,在现代社会,做成任何一件事都充满着艰辛和挑战,考验着人们的执着和智慧,学校育人尤其如此。在目前学校生源整体改变不太可能的情况下,我们只有尽最大可能的去发掘我们师资力量和管理方法的潜力,主动地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从而影响和带动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有益有效变化,我们才能加快爬坡、冲向峰顶,而做到这些,不能等,不能靠,不能凭嘴,不能观望,它需要全校每位教师个体的努力和整体的协调,需要我们以饱满的精神状态,静心做事,专心研究,成功的破解以上所提的各种迷局和难题。
老师们,我们的确感受到了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巨大压力,但十九中的教师群体从来都是不畏艰险的,解好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就会不断获得学校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请相信,十九中的明天一定会在我等的努力下,变得灿烂而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