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理想 享受教育幸福
何全超
近来看到这样一则寓言:一只蜈蚣在路上自由地爬行,遇到了哲学家青蛙。青蛙惊讶的对蜈蚣说:“你真了不起,能指挥几十条腿走路。我正在思考是先迈左脚好还是先迈右脚好。”蜈蚣一听,也愣住了,心想这个问题我怎么就从没想过?过了一会儿,青蛙又转了回来,看到蜈蚣在那里伸胳膊踢腿,就很奇怪:“蜈蚣先生,你在锻炼身体吗?”蜈蚣急了:“哪里呀,我在思考你的问题,可是我越想越复杂,如今怎么也迈不出步子来了。”乍一看,觉得这个故事很好笑,但是仔细品味,就能从这则故事中得到一些启发。教师就像是故事中的青蛙,而学生则像是故事里的蜈蚣。故事的结局如此尴尬,是青蛙误导了蜈蚣,还是蜈蚣误解了青蛙?
不由得想起自己的工作,教学中可曾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可曾将现成的问题肢解细化灌输给学生?可曾有过“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感慨呢?
这又让我联想到《恰同学少年》里的几个情节:
情节1:教“教育学”的徐特立老师的第一堂课是带一年级学生到乡下一所小学去现场参观,感受“什么是小学教育”。另一堂课是据学生写出的文章,选择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进行课堂辩论,整个课堂热烈而活跃。这种的教学方法,让我深受震撼!
情节2:杨昌济老师关于“全材”与“人才”的一番慷慨陈词,不仅让坚持处理毛泽东的人折服,而且也值得我们反思:“全面发展”不等于“全科并进”;有“个性”的学生,不一定是“桀骜不驯”无可救药。挖掘学生个性,欣赏学生多元化的思想。这也许是教育界任何一个时代都应遵循的规律。
想到性格张扬的毛泽东,想到性格内敛的蔡和森,我深为他们感到幸运,他们遇到了那么多学识渊博、胸怀宽广、可亲可敬的好老师。而我呢,我的学生们呢?
今天,我应该树立起什么样的教师形象呢?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不会从天而降,需要借鉴,从古到今,从远到近,我搜寻着,终于在身边找到了答案,王献民、宋寅平、李明田、王惠丽、……他们对自己拥有一颗平凡心,对工作拥有一颗责任心,对学生拥有一颗宽容心。他们不把教育的职责,当作儿戏;不把对学生的责怪,当作关心;不把自己的优点,当作骄傲的资本;不把学生的成绩,当作自己的功劳。他们发自内心地热爱学生,爱在细微处,爱在威严中。他们有亲和力,善于抓住孩子的心。他们阳光,这阳光代表新潮,代表年轻。给学生新的知识理念,新的学习动力,新的课堂模式。我若是学生,我喜欢这样满脸阳光的老师。我要向他们学习!调动所有的情绪细胞,用明朗的笑容去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我要向他们学习,亲近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耐心聆听他们的心声,熟悉他们的呼吸,引领他们走上适合他们的道路,让他们能够在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声中张扬个性,茁壮成长。
《哈姆雷特》中有这么一句话:“人生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作品!”每个人的人生都可以自己来设计。作为教师,应该对自己的人生精心设计。这是一条科学的,艺术的,博大精深的道路,是一条艰辛的道路,更应该是一条快乐幸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