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国学经典 引导智慧人生
高二八 燕晓洋
我是中国传统文化狂。读书,我选择国学。
国学,就是“一国之学”,它区别于西方,是中国的学问。
诸子百家是国学最重要的部分,它记录了古人奇绝的智慧,并揭示了读书、做人乃至治国的道理,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一、读书——学与思的交融
老师告戒我们:“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读书需要学思结合,也要会学习、会思考。《荀子》中说:“学不可以已。”又如《论语》的“学而时习之”,分别是书中开篇第一句,都强调重复学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习需要坚持。“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学习需要专心。“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多问多思,不能浅尝辄止。
孔子说:“学习不能举一反三,我就不再教他了。”学生应注重思考,联系旧知识,学会方法迁移。这就是古人的读书之道。
二、做人——人与物的合一
红尘太多诱惑。如何保持自我,国学开出了良方,那就是,淡化自己,包容万物。儒家“达则兼济天下”,道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都阐释了这个处世之道。
庄周化蝶,是与物为一、超越生死的境界。人达到这种境界时,不会偏执一己之见、放纵一己私情,不会陷入世俗的诱惑、计较个人的得失,这样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样的人组成的社会,就是大同社会。
我们若能包容万物,生活就如此美好:踏上猫狗粪便刚要发火,想到生物新陈代谢,我们也一样,就会心平气和;与同学闹了别扭,想到对方也并非有意为之,便主动请求和解,就多交一个朋友。
心中有他人,你会有诚信;心中有祖国,你会有责任感……泛爱万物,心系天下,这就是古人教给我们的做人准则。
三、治国——仁与法的结合
法家认为,要天下不乱,须用严刑。秦遵循此语,结果身死人手,为天下笑。有句谚语说:能把马牵到河边,但不能强迫马吃草。法治虽然强有力,但不足以服民心。
《中庸》里孔子夸赞舜帝说:“舜有大智慧,他对待恶行用法,对待善行用仁,这多好!”古人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仁法结合的治国之道,现在,我们既依法治国,又以德治国,就是对古圣贤的效仿。
国学智慧还能引导人生。《礼记》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个人进步和国家发展都离不开创新。“言寡尤,行寡悔。”说话不要多抱怨,做事就能少悔恨。“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圣人也感慨光阴似水,我们普通人就更应该加倍珍惜时间。
学习国学,使我更加敬畏古人纯净而豁达的心,“见贤思齐”,在成长中我会以圣贤为榜样,努力做到学思结合,物我合一。
国学唤起了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快节奏生活与国学“之乎者也”的细嚼慢咽存在对立,而我们虽不足以精通国学,但用国学来养心还是足够的。我建议大家多读读国学,体味体味中国古人的智慧,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