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十九中党员和班主任教师在韶山毛主席铜像广场合影
追寻革命领袖足迹 接受红色文化洗礼
——记郑州十九中教师韶山红色之旅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2011年8月5日晚,郑州十九中党员教职工及班主任教师带着对革命圣地的向往,怀着对革命领袖的崇敬,一行一百多人在学校党委马禾书记的带领下踏上了韶山红色之旅,追寻革命领袖的奋斗足迹,感受积淀深厚的韶山精神,重温革命年代的峥嵘岁月,接受红色文化的精神洗礼。
毛主席铜像高达10.1米,两手卷握文稿,两眼炯炯有神地注视远方,矗立于青松环绕的广场上,再现了人民领袖毛主席出席开国大典时的风采。我们带着无比敬仰的心情,远观其清幽,近看其高大,粗看其伟岸,细看其豪放。看他的风貌,承受了许多风风雨雨,看他的历史,经历了无数枪林弹雨,在他的眼中,时刻散出坚贞不渝的品格。久久瞻仰,心系伟人,钦佩之情溢于言表。站在铜像前,仿佛能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那激荡人心的巨人之声。站在铜像前,陡然增添一种无穷的力量,一种自信坚定的革命豪情。
伴着嘹亮的“东方红,太阳升……”的音乐,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向毛主席铜像敬献花篮,并鞠躬敬礼,然后我们全体党员由马禾书记带领,在党旗前,庄严地举起右拳宣重温入党誓词。
在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长队后,我们来到了毛泽东故居——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战略家和文学家学习、成长的地方。这是一套普通的两家合居的湖南民居,面临小塘,依托青山,几间青石泥墙和黑木灰瓦搭建的大房,里里外外收拾得非常干净。“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1910年,少年毛泽东在离开家乡韶山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之际,改写了日本政治家西乡隆盛的一首诗作留给父亲毛顺生,表达了他立志要走出家乡,到外面的广阔世界去学习知识、寻求真理、成就事业的坚定信念。就这样,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开启了20世纪新中国历史的伟大篇章,戎马倥偬,运筹帷幄,以其卓越才能和盖世功勋在世界舞台上确立了世纪伟人的崇高地位。
百余年后的今天,成千上万来自海内外的观光客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来到生养毛泽东的红色故土,在游览观光中缅怀革命领袖、感受韶山精神、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韶山精神”是伟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毛泽东字字珠玑的豪迈诗句,是对战争年代以韶山党支部为核心凝成的韶山精神的高度概括。在战争年代,韶山牺牲了1598位英雄儿女的宝贵生命,仅毛泽东一家就牺牲了六位。韶山共产党人以他们的壮怀激烈,视死如归,书写了一部风云激荡的战斗史、一曲荡气回肠的正气歌。
我们又来到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已故国家主席刘少奇同志的故里。刘主席同样是在中国现代史上写下了非凡篇章的伟人。我们先是怀着虔诚的心情瞻仰了刘主席铜像,然后参观了他的纪念馆,里面有刘少奇同志平生一些事迹的介绍及照片,他年轻时就立志要报效祖国为全国的解放事业奋斗,积极参加工会组织,帮助工人反抗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加入中国共产党,协助毛泽东和周恩来发展革命事业,他是我们新中国诞生不可或缺的人物。看着那些照片记录下来的史事和他遗留下来的书信、文章很是感动。刘少奇主席一生为党为民,两袖清风,精于国运,治理经济,他那种敢说真话踏实做人的品格值得我们的尊敬和钦佩。
通过参观两位主席的故里,我们不但被共和国两位伟大领袖的个人魅力所折服,更让我们感受到共产党实事求是、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的先进本质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大家纷纷表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在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先争优,在实践中完善和提高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向毛主席铜像敬献花篮
马禾书记带领党员教师重温入党誓词
参观毛泽东故居
参观毛主席纪念馆
参观刘少奇故居